三個世界
近年來,香港製作的電影中出現了許多以小品題材為主題的作品。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反映了投資電影的資金減少,但同時也因為有電影發展基金的資助,即使資金有限,這有助更多新一代導演實現他們拍電影的夢想。從社會政治角度來看,自2019年以來,香港社會陷入後創傷時代。小品題材的電影帶有治療作用,因為他們講述是個人、生活和現實,讓人正視生活的荒謬和可能性。隨著這些小品題材電影的出現,電影後分享會也隨之興起。由於這些電影主題主要來自本地經驗,參與分享會的人就很多元性。這是公民社會,不純是自己人「圍威喂」之聚。
我不是一個電影發燒友,但若要選擇電影的話,我會傾向選擇視覺效果較為強烈的動作片。一般來說,動作片的說故事能力較弱。我解釋我的選擇與我的工作有關。因為我主要是閱讀和研究,所以,我需要一些脫離說理和超現實影像,以調劑生活。說回來,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電影後分享會,而這齣電影是《不赦之罪》。這場分享會有近100人參加,兩位年青導演到場。參加者很積極表達他們的意見,彼此交流,一個小時過得很快。
在分享會上,我先介紹二閱讀文本(電影)的三個世界。第一,文本後面的世界。即《不赦之罪》的拍攝時間、當時的社會政治氣氛怎樣、電影行業發展情況等。第二,文本裡面的世界。即文本的目的、關注和表達方式。所以,有導演在場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可以解釋他們創作意圖和拍攝手法。第三,文本前面的世界。即讀者如何解讀這文本,而讀者的解讀受其個人經歷、情感和關注的影響。電影後分享會的重要性在於將這三個世界在同一時空出現,彼此互動。導演可以從觀眾分享中而對自己作品有新發現;同樣地,觀眾也可以透過導演的解說更深入了解其作品。然而,互動的目的並非在於找到唯一正確解讀,而是展現文本可能具有的多重面向。一個有生命力的文本就是他鼓勵多元的解讀,而不需以正確自居。聖經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因為上主的道正鼓勵多元詮釋和互動,而不是追求所謂「正確」解讀呢!
表裡一致
《不赦之罪》是以基督宗教為背景的電影,其吸引力有三方面。第一,寬恕和救贖的主題不僅限於宗教層面,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情感體驗。可惜的是,許多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觀眾將此主題約化為宗教議題。第二,在 2019年社會運動後,和平與復和與我們距離越遠。如何對待曾傷害我們的人和如何面對我們曾傷害的人成為社會某種集體創傷。第三,兩位青年導演有話要向社會說。
故事以一個牧師家庭為背景,牧師的身份成為劇情張力的核心之一。作為福音使者,牧師是被差派宣告寬恕和悔改的福音,但他是否真誠相信自己所宣告的,成為焦點之一。這牽涉到表現的我(doing)與存在的我(being)之間的關係。現實生活中,這兩者不必需要一致。這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有這需要呢!例如,某些人從事厭惡性的工作。返工就想放工,放工就不想記掛工作的事。雖是如此,但這不等於持這樣工作態度的人就必然懶散。反而他們視工作時只出賣勞力,不出賣自我。社會對某些職業(例如,特首、教師、醫生、牧師)卻要求表裡一致,但這反映了甚麼意識形態。雖然這故事集中牧師陷於自我矛盾,但我認為這份自我矛盾在其他職業和人生階段也會出現。
在《不赦之罪》,牧師面對的挑戰是:他是否如上帝般真誠地寬恕那位曾侵犯他女兒的人?牧師當然可以做好他的工作(代上帝宣告寬恕),但若不認同,他如何自處?有其他選擇嗎?故事描述他如何自處,並努力說服自己認同上帝的寬恕。最終,他選擇離開牧師一職,轉而成為做的士司機,因為他無法在牧師一職上,面對分割和對立的表現的我與存在的我。然而,轉職沒有為他帶來自由,他仍要面對在崩潰之邊的存在的我。
牧師娘並非不相信寬恕的價值,而是坦承自己當下無法做到。她對牧師的不滿,因為他接納施暴者(早期),卻忽略受害者家屬的感受。可能因職業的不同,她可以跳出宗教道德規範,反而更能真誠地面對自己與他人。她甚至阻止了牧師對施暴者的報復行為,並向施暴者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好瘦,記得食多啲 。」有趣的,牧師娘是護士。某程度,她也有可能落在牧師的矛盾中。即若求助者是這位曾侵犯他女兒的人,她仍會提供專業的醫療照顧嗎?
除了牧師和牧師娘外,施暴者也在矛盾中。雖然他已接受了法律懲罰,並在信仰中悔改,獲得上帝寬恕,但這並不能取代受害者的寬恕。或許,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寬恕或許能為他帶來一點情感的舒緩,但他的存在的我只能在懺悔中度過。
寬恕他人、寬恕自己、接受寬恕,是否能為受傷的存在的我帶來醫治?在人世間,寬恕所帶來的醫治是有助終止已製造的破壞之延續和擴散。寬恕是一個過程,不是個別者的獨立和單一行動。它需要社群、法律、教育等配合。然而,寬恕是存在的,我們假裝不了,也無需假裝。在寬恕下,我們面對自我,也被呼喚超越自我。
吾是吾身
《不赦之罪》是一個有關身體的故事。悲劇的出現是那名女孩誘惑那名男孩用他的裸露身體方式與她聊天,並在過程中私下拍攝照片,隨後將該男孩的裸照在他們的同學中傳開。對男孩而言,這不僅是情感的受騙,更是身體的侵犯。將別人的裸照公開不是新鮮事,然而,《不赦之罪》卻將角色掉換,即受害人是男性和加害者是女性。導演是否企圖打破性別意識?或許,他們只想說:無論性別為何,面對裸照被公開,傷害都是一樣的深刻。
男性之間若存在仍未解決的不和時,往往會選擇用拳頭解決。那麼,當衝突發生於男女之間,又會如何處理?傳統觀念主張「男人不打女人」。原因可能是男性意識到雙方體力懸殊,不想讓人指摘「大蝦細」。然而,在這故事裡,男孩卻用強姦方式報復這女孩。對女性而言,被強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是一場深層的心理和情感創傷。她們會質疑,「我還是原本的我嗎?」同時也感受到「不再擁有自己的身體」的掌控。導演為何選擇以強姦方式作為男性對女性的報服方式?這是對男性化約嗎?還是因為在各種暴力化中,強姦女性被視為最無可赦的行為?
故事繼續發展,那名女孩懷孕了。作為牧師的父親,因宗教信念反對她墮胎或終止懷孕。牧師的觀點似乎難以理解,但在一些國家,法律亦禁止墮胎。然而,父親的堅持實質上成為對女兒身體的控制與干擾,而女兒的反抗,則是選擇自殺。反諷的是,當她終於奪回對身體自主時,也同時失去了生命。在身體自主與外在壓迫之間,她選擇以極端方式保護自己。事實上,有些地方的女性也有類似經歷。而若說她第一次傷害來自男孩的施暴,她的第二次傷害,無疑來自她作為牧師的父親。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假設,牧師如何對待傷害他女兒的那個男孩,其實正是他面對,甚至補償自己對女兒傷害的一種方式。
男孩因性侵女孩而被判入獄。坐監,基本上是一種針對身體的懲罰。雖然現代監獄已沒有鞭笞等肉體刑罰,但在囚者仍因身體被限制而失去自由。放監後,他後來成為基督徒。牧師要求他背十字架上山。這是一種苦行,即透過對身體的受苦,達至心靈的中淨化。救贖包括補償和淨化,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身體。
故事的尾聲,牧師娘向那男孩說,「你好瘦,記得食多啲 。」這話又回到身體課題上。雖然牧師娘未能寬恕,但她沒有詛咒那男孩,反而關心他的身體。身體再成為大家的焦點。
劇中每一個人都與「身體」緊密交纏:被觀看的、被侵犯的、被控制的、被禁錮的、被懲罰的,最後又成為救贖的媒介。
罪的擴散 (未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