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有聖靈,我們不孤單、無懼荒謬、也死不了(路十一1-13)


這是一段關於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敘述(路十一1-13)。此段經文本身簡明易懂,毋須過多詮釋。然而,耶穌對禱告的補充教導卻引發進一步神學思考。耶穌以一個朋友在深夜不厭其煩,甚至不怕尷尬向另一朋友借餅的故事,帶出天父最後會給祈禱者所祈求。耶穌說,「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第9節)首先,我們要理解這比喻的社會文化背景。在耶穌所處的的猶太社會,款待客旅是一項道德責任。若主人未能履行此責任,便可能遭受社群的批評與輕視。所以,比喻中的旅客「不顧面子地直求」(第8節),不僅反映其迫切的需要,更可能是一種情感勒索。即若主人仍不回應,他將面臨社會輿論的譴責。換句話說,這個旅客藉情感勒索,站在道德高地。那麼,天父對我們祈禱的回應是否源於我們成功對祂情感勒索嗎?「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是否意味著祈禱者握有某種情感勒索的能力?

事實上,情感勒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屢勸不聽。例如,某人多次向你提出他不會有能力還錢的借錢要求。縱使你對他的要求有所保留,但仍可能因其態度中的情感勒索而勉強答應他。又例如,某些子女對父母缺乏尊重和體諒,但父母仍會死心塌地照顧其日常生活,這往往源於父母將自己置於一種無意識的情感勒索之中。說回來,情感勒索之所以能夠發生,往往因為一方將自己或將他人,綑綁於某種義務之中,從而令對方產生罪疚感。例如,親情、友誼。若要避免陷於情感勒索的困境,第一,個人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需要活在這義務關係之中;第二,應以理性、公平與公開審視這些關係, 從而作出更自由且負責任的判斷。

回到問題本身,天父會被情感勒索嗎?天父是有感情的神,因此,祂被情感勒索也不出奇。例如,上主與亞伯拉罕就所多瑪和俄摩拉一事的對話,某程度上反映出天父願意因人的懇求而調整祂的行動。然而,耶穌講完第一個比喻,他補充了第二個比喻,他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第11-12節)這比喻的重點不在於求甚麼就得甚麼,而是強調天父對兒女的愛是深切和善良,總是為兒女最好的著想。這一承諾為很多在艱難中的信徒帶來安慰。他們是在戰亂中、患病中、關係破裂中、經濟壓力中、監獄之中。即使祈禱未得應允、尋找未有結果、叩門未被開啟,我們不應懷疑天父的愛。祂沒有遺棄我們,祂仍深愛我們。然而,這是信心還是阿Q精神式自圓其說?

一位母親死了,留下年僅六歲和三歲的孩子。她的丈夫如何向她說,「天父很愛你?」他又如何跟孩子說,「天父很愛你們?」近日,我閱讀《餘生》一書,書中記錄了多位因工業意外失去親人的倖存者故事。同樣,我如何跟倖存者說,「天父很愛你們?」在緬甸,一位26歲女孩因反對軍政府而被囚數年,最後死在監獄 。天父愛她嗎?

耶穌沒有逃避我們的問題,也無要求我們在禱告中效法他在客西馬利園的禱告,「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太廿六39)祂在教導禱告的結尾說,「我們的天父豈不更要把聖靈賜給求他的人嗎?」(第13節)

聖靈是陪伴者和安慰者(約十四16)。我們無法理解天父為何沒有讓我們化險為夷,但祂從未缺席。我們不肯定我們所期望的解決方法是否最恰當,但可以肯定,聖靈以共同受苦者的身份與我們一同經歷,並陪伴我們尋找出路。我們不孤單,因為我們有聖靈。

聖靈是啟蒙者和引導真理者(約十四26)。真理的重點不是真相,明白事物的究竟,而是因真理,我們有新的視野,從而不被當下吸納,不將當下視為終極我們不怕荒謬,因為我們有聖靈。

聖靈是賜生命和更新生命者(羅八2)。聖靈是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也是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雖被打倒了,但我們的生命力仍可堅韌不拔。又即使我們面對死亡,我們也會復活。我們死不了,因為我們有聖靈。

已離世的朋友,邵家臻在患病時,說,「I am losing weight, not faith.」今日,我們說,「因有聖靈,我們不孤單、無懼荒謬,也死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