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恩典不比苦真實 (創47:7-9, 11-12, 28)



XX口中,我知道XYY先生曾是一位理科和體育老師,並且曾帶領校隊勇奪學界足球比賽冠軍。按XX說,他繼承了父親對足球熱愛和智慧的基因,而妹妹YY就繼承了父親數學和精密頭腦的基因。我常與XX一起看足球,他是用腦來睇波。所以,我肯定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即XYY先生是位傑出的理科和體育老師,並一位培育子女成長的父親。

然而,人生卻是無常。當人對前景充滿盼望與夢想時,不幸就殘酷地降臨在人身上,將盼望徹底摧毀。對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來說,這應是他的黃金歲月,因為經驗已有一定累積、人脈網絡已有一定建立、對世情也有一定的掌握。所謂四十而不惑。當他準備實現人生夢想時,無情的疾病卻臨到他身上,取走他的機會,甚至意志。我們可想像他的失望與沮喪、忿怒與埋怨。這正是XYY先生的遭遇。當對教學稍有把握、經濟上讓XYY太太稍可放心、對兒女成長稍有安慰時,柏金遜病就臨在XYY身上,逐步磨滅他的夢想。

聖經有一個人物叫雅各。在他130歲時,他評價自己人生是「又少、又苦」。他的苦不是因為他患上甚麼惡疾,而是自覺被命運所戲弄。他曾欺騙了他哥哥的長子名份,卻導致逃命,成為浪子。他的感情生活充滿無奈,而兒子之間的衝突更令他心痛。所以,他以苦來描述他的人生。若命運戲弄人生的話,命運也能改變人生。隔了接近20年,雅各竟然與他以為死了的兒子重聚,並有17年時間過著有家的生活。若再問他如何描述他的人生,我相信他不會再說「又少、又苦」,反而會說上主恩典沒有離開他和他的一家。縱然只有17年的團聚,但他最終可以看見他的兒子,也最終可以與他的列祖一同安葬。這是寶貴的。

在旁人眼中,XYY先生的遭遇令人惋惜,甚至他自己也可能會這樣看,但與此同時,XYY先生會感謝一直照顧他的太太、跟他開玩笑的兒子XX和媳婦、一直陪伴他的女兒YY和他晚年認識的AAA先生在靈性和各方面的支持與關懷。他們的出現不能抵銷因多年患病帶來的身心傷痛,但有這些至親和恩人的陪伴和關懷下,生命中的恩典沒有被苦完全的遮蓋。

因患病導致手腳變得僵硬,說話也不容易發聲的XYY先生,沒有向你們一一道別。但你們可以放心,因為上主已接納了他,代我們照顧他,並答應我們在復活那刻,我們會與XYY先生再遇,抹乾我們多年流的眼淚。這是我們的期望,也是林先生的期望。在這因分離帶來傷痛日子,讓我們緊緊擁抱,自保身體,切不可過悲。願上主的愛與承諾安慰XYY先生的家人與我們眾人。苦是真的實,恩典也是真實的。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黑暗籠罩大地 (賽六十1-6)


「黑暗籠罩大地,幽暗遮蓋萬民」不禁使我關心在北京被軟禁的劉霞。她的丈夫劉曉波因為推動維護人權的「零八憲章」之聯署簽名活動,在2009年底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11年徒刑。自從劉曉波被宣佈為2010年諾貝爾獎得主,並且表示要將諾貝爾獎獻給1989年天安門鎮壓的死難人士之後,劉霞就開始被軟禁在家。直到現在已經有兩年了。黑暗隻手遮天,漠視世人指摘,藐視上主忿怒,殘酷地和無恥地折磨一個女人

黑暗籠罩大地,幽暗遮蓋萬民」使我懷念於20121216日,一名23歲的女學生在印度新德里夜晚搭乘公交車回家時遭到6名男人輪姦和毆打,最後於1230日死亡。她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2011年,印度全國有24206宗強姦案,即每20分鐘就有一名婦女被強姦。黑暗隻手遮天,使女性每天生活在恐懼與威脅中,藐視上主形象,無人性地對待無力的女人

黑暗籠罩大地,幽暗遮蓋萬民」使我體驗剛發生在11日的元旦大遊行。遊行是市民的權利,而多年來擺街站的做法沒有帶來嚴重的不方便,但隻手遮天的警方卻不合理地拒絕批准這事。

面對黑暗權勢和幽暗恐嚇,先知以賽亞宣告,「上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在你身上。」對受害者來說,這話實在有點諷刺,因為劉霞繼續被軟禁、印度這女子已離死、政府繼續無恥地違反誠信。難道不公平可以鍛鍊我們的耐性與信心?難道我們要跟不公平看誰長命?在這一切疑問中,讓我們再留意以賽亞的宣告。第一,這是上主的照耀,是上主的光,是上主的拯救。強調上主的主動不是對立於人的奮鬥:相反,這肯定上主從沒有離開我們,上主從沒有袖手旁觀。縱使黑暗可能沒有因我們的反抗而有所驅散,但上主的光不會被消滅。又縱使耶穌基督所代表的上主光也曾被暴力消滅,使世界變得黑暗,但耶穌基督復活了。祂的光不單照耀仍活著的人,更照耀陰間,使死去的人也能體驗這光。第二,因上主光的照耀,萬國、君王、眾人都被吸引,聚集和來到上主光。對我來說,上主的光不只是在教會崇拜照耀,更在11日元旦反對沒有誠信政府的遊行中照耀,以致我們被吸引,從各方而來,聚集在維園。上主的光不只是在教會愛宴和團契中照耀,更在劉霞和這印度女子身上照耀,以致全球各地的人都表達我們的關心,並以行動回應。原來,上主的光照耀這些人和這些事,我們被吸引了,以遊行、聯署、抗爭、關心等不同方式聚集,與受黑暗權勢欺壓的人一同歡呼和慶祝上主救贖。

因上主的光照耀,黑暗不再可以籠罩大地,幽暗也不能遮蓋萬民。然而,我們如何可以發現上主的光已照耀在我們身上?又如何辨識這是上主的光照耀?這沒有一個公式,但我們可以培養一種視野。第一,我們需要多講和聆聽經歷上主的見證。雖然這些見證可能有點公式化,但這培養我們一份靈性敏銳和靈性閱讀力。第二,我們需要對聖經和信仰多認識,以致不會有人說「基督在那裡」,我們就跑去了。例如,我們需要辨識有基督徒團體計劃在113日舉行「愛家共融祈禱音樂會」的信仰基礎。它以詩歌、禱告及行動表明「反對同性戀特權運動,捍衛自由、教育、宗教自由」立場第三,上主的光不只是在教會照耀,更是在世界照耀。因此,只有參與見證公義和仁愛的行動,我們才能培養這份靈性與盼望。

願在耶穌顯現日的當下,我們深信因上主的光照耀,黑暗不再可以籠罩大地,幽暗也不能遮蓋萬民。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真與假的聖誕節慶祝 (路一46-55)




將近聖誕節,不同人都會思考如何度過聖誕節。大食會是必定項目之一。至於基督徒,我們的慶祝是因三一上主聖子的道成肉身。但為何三一上主聖子的道成肉身就值得慶祝?馬利亞提供了一個理由,她頌揚,

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他趕散心裏妄想的狂傲人。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我認為馬利亞比眾人更有資格說出慶祝聖子的出生,因為她是懷著聖子的生母。那麼,當下問題是:聖子的出生是否使飢餓的有飽餐美食?是否使有權柄的失位?是否使卑賤的升高?單從香港當下的經驗,飢餓的沒有飽餐美食、有權柄的繼續濫用權柄,委任不獲人民支持劉江華擔任政制事務局副局長。若聖子真的道成肉身而我們又接受馬利亞的體會,我們應如何在當下慶祝聖誕節?

還未成為基督徒時,聖誕節只是一個假期,但這假期卻很特別,因為學校會有聖誕派對,同學們也會互送聖誕卡。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都會樂在其中。成為基督徒後,過聖誕節就有很大不同。簡單來說,第一,聖誕節必與教會有關。例如,教會辦平安夜和聖誕節崇拜、聖誕聚餐等。第二,聖誕節是報佳音的好機會。所以,形形式式的佈道會都會在那個時間舉行。

在丹麥和蘇格蘭留學期間,我體會另一種聖誕節,即它是一個家庭節日。在平安日或聖誕節當日早上,不論是否實踐的基督徒,他們都會上教堂。所以,當日的崇拜多是滿滿的,甚至當日崇拜要有數堂。上教堂完後才是戲肉,因為家庭團聚正式開始。在丹麥留學期間,我寄宿在一個本地人家庭。在那年聖誕節前後,我獨自跑去意大利和奧地利旅行,而我的寄宿家庭難以明白為何我不留在丹麥與他們一起過聖誕節,並為我的「流浪」感到難過。查實,我這種以假期心態過聖誕節是香港人的特色。每到聖誕節,旅行社的生意就旺起來,機場更塞滿人。

這幾年,社會對聖誕節多了一點思考和創意。例如,有人提出不去大地產商的商場消費、良心消費、不要將動物成為聖誕禮物,更不要浪費食物等。這些建議含意我們要過一個有責任的聖誕節。奇怪的是,差不多所有教會不會在聖誕節,為那些不合理被各式各樣囚禁的人禱告(其中包括劉曉波和劉霞),並向那不公義的政權說「不」,因為這是破壞聖誕節氣氛。又縱使有教會在聖誕節與露宿者、獨居者和貧窮者度過,但這是少數。那麼,我的問題:不是消費主義奪去了聖誕節的真實意義,反而是教會奪去了聖誕節的真實意義,因為教會的慶祝已脫離了馬利亞對其懷孕的期望。

聖誕節慶祝聖子道成肉身,因祂住在我們中間有恩典和有真理,而這恩典和真理是關乎上主救贖和公義的彰顯。所以,不提和實踐救贖和公義的聖誕節慶祝是虛偽的聖誕節,將得贖盼望化約為個人得救的聖誕節報佳音更是毒藥的聖誕節。社會不會歡迎這樣一個強調救贖和公義的聖誕節,所以,配合消費主義下,聖誕節被去宗教性、去其顛覆性,而換來的,卻將聖誕節變得娛樂性、柔軟性和享受性。可惜的是,教會並沒有為此提供真正的選擇,錯誤地以為講耶穌就是回復聖誕節的本意,而忘記了救贖和公義是講耶穌的核心。當我們常問,教會如何參與在公共時,這實在很簡單,因為聖誕節已是一個教會在公共的節日。教會本身已在公共,問題反而是為何聖誕節的公共變得沒有公共,只有私人。回復聖誕節的公共不需甚麼複雜社會分析理論和公共神學,反而很簡單,就是真誠地慶祝和見證上主救贖和公義的彰顯,並由此反抗一切欺壓人的政權。

聖誕節屬於誰人?它屬於敬畏上主的人,飢餓的和卑賤的.就願今個聖誕節,我們為他們慶祝,透過與他們歡欣和對不公義政權說不,因為上主的救贖和公義要臨在他們身上.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Stand Up and Raise Your Heads



Advent in Christian tradition is more than a matter of the preparation for Christmas decoration and activities , but rather the time to prepare ourselves to welcome the coming of Jesus, for tears will be wiped away and justice will be restored. This is the backgroun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Lk 21: 25-33.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I would like to draw your attention of progressive reading. The first stage is the readers are suffered from injustice, such as, poverty, political oppression from both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religious leaders and violence. The text is definitely a word of comfort and encouragement.

There will be signs in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stars, and on the earth distress among nations confused by the roaring of the sea and the waves. People will faint from fear and foreboding of what is coming upon the world, for the powers of the heavens will be shaken. (v.25-26)

‘What is coming upon the world’ is abou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vereignty of God’s kingdom. The evil nation and unjust people are distressed by the roaring of the sea and the waves, not the poor and the oppressed, for justice and salvation of God’s kingdom would be established soon. Since this text is placed before the arrest and crucifixion of Jesus, God’s kingdom is assumed to be realized in Jesus and this reflects in the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 Due to this, they are encouraged by Jesus’ saying ‘stand up and raise your heads, because your redemption is drawing near’ (v.28).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delay of the coming of Jesus. The people expect that God’s kingdom is realized in Jesus’ entering in Jerusalem, but they are disappointed. After the crucifixion, resurrection and ascension of Jesus, they expect that Jesus would come soon, but in fact they have been waiting for many years, and nothing has been occurred. In this situation, Jesus says,

Look at the fig tree and all the trees; as soon as they sprout leaves you can see for yourselves and know that summer is already near. So also, when you see these things taking place, you know that the kingdom of God is near. (v.29-31)

This is a great comfort, for Jesus keeps his promise. But how do we interpret the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ocio-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relation to the nearest of the coming of God’s kingdom? First, we come across of a saying that the darkest the day is, the nearest the daybreak comes. This’ true, but the question is how to know that we are at the moment of the darkest. Ironically, we experience the darkest hasn’t arrived yet. Second, it focuses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ime of the coming of Jesus. They endeavor to calculate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the scale of war and all forms of disasters in order to justify that Jesus comes closer. During the 1970s, there is a widespread belief of that the EEC is the anti-Christ mentioned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13. My Norwegian friend tells me that one of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people whether Norway should join EEC is that Norway is a Christian nation, and it is unchristian to join the anti-Christ. All we know that the EEC now is more than 20 nations. Speculative argument is always very appealing and interesting, but this is just for fun. Anyway, no matter what they are doing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delay of the coming of Jesus, the purpose i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tand up and raise our heads, because our redemption is drawing near.’

Now our current is whether we are in stage 2 or we move to stage 3 when we are reading this text. I suggest we are in stage 3, for what make us unable to stand up and raise our heads is not dominated by our suffering. We are unable to raise our heads, because a woman named 劉霞in our country is under house arrest for 2 years without reasonable reason. How can the so-called great nation China not be able to tolerate a woman? We are unable to raise our heads, for we are shame for our country. We cannot stand up, for the young people have less opportunity and their will are defeated. Several headmasters of secondary schools share with me that it takes 5 years for a young teaching assistant to be a teacher. ‘This city is dying’ is what we have experienced. In this moment of time, Jesus says

Look at the fig tree and all the trees; as soon as they sprout leaves you can see for yourselves and know that summer is already near. So also, when you see these things taking place, you know that the kingdom of God is near.

It is not about the speculation of the coming of God’s kingdom as what the people in stage 2 are doing, but rather an invitation to live in the nature and to give time to the nature and from there we are not only able to discern the coming of God’s kingdom, but also to feel the presence of God’s graciousness. We need to retrieve our heart back to discern God’s kingdom. Nevertheless, the high-rise buildings have blocked our view to discern the signs, the shopping malls have replaced the sign coming from the nature, and our daily life dominated by calculation and efficiency have hardened our hearts. Let’s be encouraged by living in the nature so that we can stand up to say ‘NO’ to injustice, and raise our heads to speak out, not because we are unbeaten, but because God’s kingdom is coming.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認識真理之道



按教會年,今日是教會年的大除夕,而教會傳統選擇以「耶穌是王」作為一年結束的主題。今日所讀經文(約十八32-38)正以耶穌是王為主題。經文描述將耶穌交給羅馬帝國的猶太人指控耶穌自稱是猶太人的王,藉此將叛亂者這莫須有的罪名加在耶穌身上,使他死罪在這背景下,彼拉多就審問耶穌是否猶太人的王耶穌回答他的國不屬這世界一方面,耶穌的回答使彼拉多舒了一口氣,因為沒有叛軍要推翻羅馬政權另一方面,他如何跟猶太人擺平這事。但與此同時,耶穌又承認他是王,並說,我特為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耶穌說了這話後,彼拉多帶著疑問地說,「真理是甚麼?」作為屬真理的信徒來說,你會如何回答彼拉多的疑問。

我們習慣相信真理是愈辯愈明,但所謂愈辯愈明的真理不必然是真理。基本上,真理不是一種客觀知識,所以,真理不是一個被分析和被觀察的客體。反而真理是主體,自主地和主動地向我們揭示。我們是被動的和被接觸的多於主動的。當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1),這可以是一個可辯論的命題,但查實,這是耶穌向我們的揭示,不需要我們認同和批准。揭示不是不容許辯論,而是他要求以有別於辯論態度去迎接他。其中包括放下對真理形形式式的操縱,並以看見和實踐認識真理。所以,今日的問題不是「真理是甚麼?」,而是我們要成為甚麼的人,才可迎接真理。

堅持真理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我們要問:這被堅持的真理真是對真理的順服還是一種掩飾自己的恐懼呢?猶太人未能認識耶穌所揭示的真理,因為他們被他們對猶太人的王的框架下所限制。若說投入信仰,法利賽人比誰人都投入,但沒有因此,他們認識耶穌所代表的真理。近這一個月再燃起有關同性戀受歧視的討論。有教會認為同性戀議題是教會生死存亡的課題,並認為這是維護教會成聖的必須。結果,他們將同性戀看為一種性行為,而看不見這關乎社會接納,歸屬感。同時,他們只看見同性戀的不正常,卻看不見他們也可以是真理的傳遞者。

教會習慣以聆聽來描述對真理的認識,因為聖經是上主的話,但當聖子已道成肉身,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住在我們當中時,我們就不只有聆聽,更可以看見。事實上,當彼拉多問有關真理的問題時,他不是從聆聽產生,而是從看見耶穌而來。不論是聆聽還是看見,它不是一種純左腦的邏輯分析和推論思維。聆聽與看見要求我們培養出一種能力去感受、欣賞和驚訝。對於新教傳統的基督徒,我們並不習慣注視,因為在高舉聖經下,其他信仰豐富遺產一一消失。相對來說,天主教和正教會卻保全了很多視覺藝術的遺產和傳統,以致他們可以看見耶穌。不妨多注視這些聖像,讓我們可以看見真理。事實上,以看見來認識真理也是我們社會對真理的要求,我們社會要看教會的生活來認識耶穌。教會就是一個聖像,即一個救恩的視窗,讓人看見真理。

若實踐是驗證真理,這驗證條件就是自由。耶穌說,真理使我們得自由(約八32)。面對猶太人迫害和彼拉多審問,耶穌沒有恐懼,反顯出一份自由。這使我想起昂山素姖所說免於恐懼的自由。她說,權力者恐懼,因為他們恐懼失去權力。至於受壓者恐懼,因為他們恐懼權力者的權力。欺壓者和被欺壓者都在恐懼下,失去自由面對他者和做回自己。真理使人得自由,就是要打玻恐懼的循環,讓人邁向自由。然而,自由不是放縱,但正如馬丁路德說,「We Christians are free from all, but subject to all。」

當以為真理是透過理性和思辨可以獲取時,我卻要指出放下對真理的執著、培育看見的能力和體驗自由是更基本。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沒有冠冕的事奉 (可十31-45)

這是馬可福音第三次記載耶穌預言他將要遇害的事,但門徒照舊不明白和不肯接受耶穌所說的門徒不會明白和認同耶穌所說的,因為他們參加耶穌運動是為了推翻羅馬政權,重建以色列國沒有一個人會抱著註定失敗的態度參加一場運動。從約翰和雅各自信地向耶穌問,「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就反映出他們對推翻羅馬政權已有一定勝數。

面對門徒的提問、誤解和虛榮,耶穌說,「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而是為誰預備就賜給誰。」對於耶穌的回答,我相信約翰和雅各可能很不舒服第一,耶穌的回答指出不買人情。約翰和雅各是親身在耶穌變像一事上三個門徒其中二個(可九2-3)。一方面,這獨特經驗反映他們是耶穌重視的人;另一方面,因他們有這獨特經驗,以致他們可能自覺他們比其他門徒更優越。聖經對雅各的認識不多,但至於約翰,他是耶穌所愛的門徒,甚至被耶穌吩咐照顧他的母親。所以,當約翰和雅各向耶穌提及他們要坐在耶穌的左右邊時,他們覺得很自然。縱使這可能是他們一廂情願,但他們的期望是很人性的。例如,當你跟某某人關係相熟後,你可能會期望他對你有點方便和優待。然而,耶穌對約翰和雅各要求的態度是不買人情,即跟耶穌如何密切不會有特殊優待。

誰可以坐在耶穌的左右邊?耶穌的回答指出這不是可賺取,不一定按論功行償原則。表面看來,這是違反常理的,但若留意耶穌曾說,「只是有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路十三30)的話,我們對耶穌的回答就不需太驚訝了論資排輩是我們習慣的一種人際生活,但問題是,為何年資深就等於比年資淺更能勝任某些工作?因此,論功行償就是打破官僚肯定多勞多得某程度,這做法是公平的,但這可能走向一種工具理性,即將效率和成就成為唯一的標準。例如,你在教會地位在於你奉獻有多少,事奉有多少。以上兩種思維正是約翰和雅各的態度。一方面,他們二人是頭兩個人跟隨耶穌,即最資深的。另一方面,他們可能比其他門徒更投入耶穌運動。例如,他們被稱為雷子(可三17)。雖是如此,但耶穌指出一個人的資深度、成就和投入與誰坐在耶穌左右沒有必然關係。

澄清門徒的提問後,耶穌將門徒的問題從「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轉化為「你要坐在貧窮人和有需要者的左右邊。」這就是「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的意思。門徒的關注是一個上下和高低的問題,而耶穌的關注卻是一個平等和同在的問題。對門徒來說,榮耀和權力是核心,但對耶穌來說,服務是核心。然而,我們需要小心解讀耶穌的話,因為很多人以耶穌的話拒絕承擔領導和被按立為牧師,甚至誤以為尋求按立牧師者是一種權力慾。耶穌不是反對有人坐在他榮耀裡的左右邊,而是他反對以坐在他的左右邊成為跟隨他的目的。所以,基督徒不應將謙卑等同不承擔領導的責任,反而認清楚所謂領導是為要服務。

在預言和解釋他將要經歷的遭遇後,耶穌上耶路撒冷,踏上一條苦難之路。一方面,耶穌的預言是向門徒說清楚,不要對他有錯誤期望,即受難不是榮耀。另一方面,耶穌給門徒再一次選擇,即是否願意跟耶穌上耶路撒冷。同樣,這也是耶穌今日向我們發出的問題:沒有冠冕的事奉(掌聲、被記念、免稅收據),你願意事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