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和大人對所謂懷舊食物有不同注重。簡單來說,年輕人可能關注保育和承傳,而大人則注重回憶。所以,大人食懷舊食物時,會說,「兒時的回憶回來了」,甚至感動得眼濕濕,但這比較小在年輕人中發生,因為負責人嗅覺的嗅球(olfactory bulb)與掌管情緒與記憶的杏仁核(amygdala)和海馬體(hippocampus)直接相連,而年輕人沒有機會將懷舊食物與記憶連接。以下,我將嘗試從食物與回憶的角度閱讀約廿一1-14 。
這故事與回憶的關係受到幾個元素的影響。第一,地方。這事發生在提比哩亞海邊。提比哩亞海即加利利海,也是路加福音所提的革尼撒勒湖。這個地點對門徒來說並不陌生,提比哩亞海的水的味道和聲音使他們回憶與耶穌同行的日子。第二,事件。約翰福音描述,門徒因耶穌的提醒而捕捉了很多魚。對彼得、雅和和約翰而言,這情境似曾相識,彷彿回到他們初次蒙召的時刻。路五1-11,
耶穌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下網打魚。」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勞累,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第三,符號。第9節,「他們上了岸,看見那裏有炭火,上面有魚和餅。」這簡單描述表達了耶穌對他們的關心。然而,作者使用炭火一詞(anthrakian)與約十八18,25-27否認耶穌的場景所用的詞相同。
僕人和警衛因為天冷生了炭火,站在那裏取暖;彼得也同他們站著取暖...有人對他說:「你不也是他的門徒嗎?」彼得不承認,說:「我不是。」
對彼得而言,炭火不只是煮食物的工具,是他失敗與羞愧的象徵。第四,差異。雖然這是一個似曾相識的經驗,但現實卻不是。過往是由門徒負責準備食物,但這次是耶穌親自預備。
對於從地方、事件和符號的角度閱讀這段經文時,我有兩個考慮。第一,耶穌或約翰福音作者是否很「攻心計」,精心計算每個行動和細節,務求帶出門徒某種回憶和情感。所以,有人嘗試解釋這故事是向彼得說,「你在那裡跌低就要在那裡起來。」所以,這是一個讓彼得回到初心的故事,證據是第15-19節,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這真的是耶穌的計劃?還是約翰的文學編修的目的呢?第二,彼得自己又如何解讀這經驗呢?這餐飯是否讓他想起初心、背叛與被寬恕的經歷?我們無從知。那麼,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故事?
若我們將約二1-11有關迦南婚宴和約廿一有關海邊食飯的場景放在一起閱讀時,我們可以有以下幾點觀察。約翰福音以飯局開始(第一個記號),也以飯局結束。這並非巧合,而是刻意。飯局象徵著天國的筵席(啟十九 6-9) 和慶祝上主的救贖行動。作者似乎要向我們說,第一,上主的救贖在耶穌傳道的日子出現了,也在祂復活的日子出現。第二,沒有酒和沒有慶祝的早餐也是天國筵席。天國筵席可以是「大龍鳳」式慶典,也可以是平淡的日常,即餅和魚。
查實,經歷了耶穌復活,又受到羅馬士兵和猶太人官長騷擾(因耶穌的身體不見了),門徒都顯得疲倦不堪。此外,他們對未來的方向感到迷惘,又要為生活奔波。他們出海打魚謀生是可理解,不需太多解讀為門徒放棄初心。面對疲倦的門徒,耶穌不是要跟他們檢討人生,而是問,「孩子們!你們有吃的沒有?」,並稍後說,「你們來吃早飯。」這句話彷彿回應了耶穌的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這頓早餐的意義不在於要提醒或責備,而是可以自由地、安心地、沒有壓力地吃,即一場安樂茶飯。這就是回家吃飯的意思。
教會不是這家,只是上主,但教會可以是伸延上主是家,成為一個讓人可以安然坐下、被尊重、安心吃飯的地方。在這裡,人不需爭取表現、不需受道德審問、不需虛假相處。這是家,不是要爭取排名的學校、不是汰弱留強的企業、也不是為增加會友的有限公司。這是一處會問,「你們吃了嗎?」,並向你說,「你們來吃吧!」

.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