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路十七10-19)的重點是甚麼?是否要教導我們懂得感恩?耶穌是否很在意別人對他的一聲感謝?我認為這故事的核心是為撒瑪利亞人洗白、去除他們長久以來被污名化的形象。即使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在宗教上有所不同,猶太人也不應以「叛教者」的眼光看待他們。撒瑪利亞人不僅是上主所愛,也是愛上主的人。
首先,我們需了解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眼中的形象。撒瑪利亞人是混血族群。公元前721年,亞述帝國攻陷以色列,一部份猶太人留在撒瑪利亞地區,並日後與亞述帝國遷入的外族通婚,形成一個不純正猶太群體。雖然撒瑪利亞人仍然保留一神信仰,並在某程度上延續猶太人傳統,但他們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宗教文化。例如,他們只接受律法書(摩西五經)為聖典,並認為基利心山(Gerizim) 才是聖地,而非耶路撒冷的鍚安山。按申七1-4,猶太人不可與外族人通婚。在以斯拉記中,以斯拉甚至要求猶太人與外族妻子分開,以保護猶太人的宗教身份。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猶太人普遍看不起撒瑪利亞人,視他們宗教與血統上的「不潔者」;同時,撒瑪利亞人也因期被排斥而對猶太人抱持敵意,雙方的關係充滿張力與隔閡。
按路加福音第九章記錄,耶穌曾計劃在撒瑪利亞停留,但卻不被接待,原因是「他面向著耶路撒冷去。」(九53)撒瑪利亞人拒絕耶穌,不是因為他是猶太人,而是因為他的信仰核心是耶路撒冷的錫安山,而非撒瑪利亞人所認定的基利心山。若猶太人視撒瑪利亞人為異端,撒瑪利亞人同樣也將猶太人視為信仰上的對立者。當偏見與恐懼與宗教信仰緊密連結,宗教往往不僅無法化解分歧,反而可能強化彼此的隔閡,使消除偏見變得更加困難。
雖然耶穌曾遭到撒瑪利亞人的拒絕,但他似乎仍努力打破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偏見。第一,路十30-37有關「我是誰的鄰舍」的故事中,耶穌刻意以撒瑪利亞人作為正面角色。坦白說,撒瑪利亞人中是否有這樣的人,我們不得而知,甚至耶穌本人也未曾親身遇過好撒瑪利亞人。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對撒瑪利亞人的態度,就是他選擇打破對撒瑪利亞人的刻版印象。第二,在路十七10-19,耶穌再次透過故事為撒瑪利亞人去污名化。這故事是否歷史真實並非重點,重點在於耶穌刻意指出那位回來感恩的人是撒瑪利亞人,是外族人。也就是說,一個被視為異端、不守摩西律法、甚至未曾悔改的人,竟然是唯一懂得感恩的人。這兩個片段與使徒行傳說,「我真的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使十34)是互相呼應。這也是路加的目的。然而,我對耶穌為撒瑪利亞人去污名的做法仍有一些意見。第一,耶穌並沒有把撒瑪利亞人描繪成可憐或受害者是一件好事;否則,這將是另一種形式的污名化。這為何美國黑人中有反對「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第二,耶穌選擇將撒瑪利亞人呈現為「好人」與「懂得感恩的人」,這固然正面,但是否也在無形中建立了另一種標準,即撒瑪利亞人值得被尊重,是因為他們是「好人」?那麼,如果他們不是好人呢?是否仍值得尊重?我們是否只尊重那些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人?其實,撒瑪利亞人是人,是按上主形象所造的人,因此本就應被尊重。或許,耶穌的選擇是有其時代與語境的需要,是一種策略性的選擇。但我們也要記得:我們自己也不一定是「好人」,卻仍蒙上主所愛。
那麼,誰是今日基督徒眼中的「撒瑪利亞人」呢?他們可能曾是與不信者結婚的信徒、離婚者、自殺者。或許,教會對這些人的看法已經有所改變。然而,誰是今日我眼中的「撒瑪利亞人」呢?他們是同性戀者,或是因政治原因而被囚禁的人嗎?然而,上主愛他們,並要為他們說好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