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了某時候,就比較傾向回憶。回憶不是因為將來不屬於他(例如,他已趕不上急速步伐或時日無多),而是因為他發現這多年來的生命原來是這樣破碎、零亂或遺漏。破碎,是因為人生中實在有很多遺憾和失望。例如,年少時,我曾自豪地對父親說,「當長大後,我會駕車接你。」然而,當我懂得駕車和有自己一輛車時,他已經不在人間了。零亂,是因為我們每日都被生活拉著走,卻沒有自己的生活。例如,我們不斷要滿足工作的要求,也每月努力為一層答應我們帶來安舒的房子供款,但卻忘記了自己的嚮往和夢想。遺漏,因為人生不可以再來一次,過去就是過去,沒有補救的可能。縱使因過去就是過去,以致人有將來時,但那不可重回的過去使我們對生命中的遺漏只有歎息。
所以,回憶不是懷舊,而是人生的整理。透過重述,希望零亂的人生找回秩序;透過重覆,希望遺漏的片刻可以填補。因此,每有機會到官塘,我總會繞月華街和功樂道一圈,因為這是我成長的地方。當中,我可以找回我的故事。同樣,我會選擇到蘇格蘭去,因為這留下我留學的片段。當中,我嘗試填補我人生的遺漏。回憶是一種向後的活動,但實際上,回憶是讓人生可以向前,即讓人生重整後,可以再聚焦。
相對地,年青人少對昔日嚮往,不是因為他們屬於將來,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整理。相反,中年或以上人士多對回憶嚮往,不是因為他們已裝不入新事物,而是因為他們發現人生原來從整理開始。當將回憶放在如此重要地位時,我們卻至少面對兩個困難。第一,不是一切回憶都會帶來解放,因為它也可以是一種負面的吸納力量。負面,因為昔日跑到當下,並主導當下,使人看不見將來,甚至將來變成為昔日的重覆。吸納不一定因為被昔日的痛苦所困,也可以因昔日的快樂所致,以致流連在昔日中,不願意回到現在。一位朋友,他的妻子已離世六年了,但到今日,他還要服抗抑鬱藥。或許,昔日的快樂使他接受不了當下的孤獨。他也接受不了人生原來可以很荒謬。時間的熬練讓我學會了一件事,就是縱使昔日是曾在,但曾在已是一種存在了,而存在是不能被否定的。又縱使這曾在的存在不可能以當下的存在出現,但因任何存在都是獨特,我們就不需要將它重覆。重覆只會使他失去其獨特。回憶肯定他的存在,並他以其獨特向我存在。
第二,回憶不只是個人的活動,而是雙向性的。就此,我想起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你對我的回憶不等於這也是我對你的回憶。當我認為我對你的回憶是如此寶貴時,但這不一定是你的想法。那麼,回憶就可能帶來痛苦了。老年癡呆症帶出第二個場景。一方面,患上老年癡呆症者逐漸發現自己記憶的衰退,而可能感到氣餒。事實上,這情境不一定只發生在老年癡呆症者身上。十一歲的女兒在三年前曾寫了一封信給已離世六年的母親:
「媽媽,我已很久沒有見你了。我真的很渴望能見你一面,只是一面,不是在相片中見你。我差不多已忘掉你的聲音,我也害怕終有一日也忘記你的樣貌。」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對待一個對我已沒有回憶,但我對他仍充滿回憶的人。失去回憶,不能回憶和沒有對回憶有回應等等都使人陷於痛苦中。此刻,我慢慢體會回憶的重要在於我知道我是屬於誰。這是對回憶者來說,對被回憶者也是如此。所以,一個老年癡呆症者沒有因失去回憶而失去自己,因為他沒有被他所愛的遺忘。同樣,我的回憶使我知道我不是孤獨的,因為回憶使我存在。
基督教的上帝就是那位對我們說,祂從沒有忘記我們,並對我們說,「正像我創造的新天新地永遠長存,你們的子孫和你們的名也要長久流傳。」(以賽亞書六十六22)生命的破碎、零亂或遺漏, 也因著名字被長久流傳而得到救贖。
Memory is my happiness moment in my life!
回覆刪除龔老師,你對回憶的肯定和珍視,令人很有共鳴…
回覆刪除年輕人對回憶的渴求,也許來自急於認識和尋找自己的一份茫然,只是尋索的方向容易飄忽不定。無奈,沒時間停下來整理,無法透過回憶看見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甚至停下來回望一下也有點罪疚感,或許,直到中年、老年,對自己寬容一點,才能坦然回憶…
慶幸能在漸漸不懂反芻的日子讀到這篇文章,也許消解了一點回望時的不安與罪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