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舊約聖經(申廿四17-22)吩咐以色列人要關懷身邊有需要的人。在當時的農業社會,他們不是透過捐款或物資來幫助他人,而是在收割時留下部份農作物。有趣的是,留下部份農作物是透過遺忘帶走、不收盡收成和果實自然掉落在地上而來。從管理資源的角度來看,這不是最有效率的收集方式。舉例來說,如果每個人都記得帶走所收割的,累積給有需要者的物資就很有限。同樣地,如果沒有明確界定何謂「不收盡收成」,剩下的可能會很少。為什麼上主選擇這樣低效率方式來收集物資,幫助有需要者呢?
第一,要將幫助有需要者變成一種習慣。不是因為碰巧遇見有需要者才遺忘帶走農作物或不收盡收成,也不是因為呼籲,而是因為這是應該做的。重點不是有需要者是否需要,而是預留給有需要者是他們生活。
第二,每個人都有份參與照顧有需要者。不是只有富裕人才能不收盡收成或不拾起自然掉落在地上的果實,而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參與,甚至貧窮人也能夠。「賣旗」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要講述上主拯救他們的故事。跟父母一起收割的孩子問父母為何不收割還有橄欖和葡萄的樹時,父母向他們解釋時就提醒了他們,他們在埃及作奴僕時,上主曾經拯救過他們。同樣,上主也愛,並會拯救今日有需要者。
將幫助有需要者成為習慣、肯定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幫助有需要者,並體會上主對有需要者的愛是這樣安排的目的。
我們現在生活不再是農業社會。那麼,我們該如何實踐聖經的教導呢?有人開玩笑說,「留下一點飯菜或飲料」給有需要者。若是,我們說,這是對有需要者的侮辱,不是關懷。反而我們可以思考如何透過日常小事來準備幫助有需要者。例如,如果每天有十元零用錢,可以留下五亳子,儲起來,隨時準備幫助他人。吃漢堡包餐時,可以選擇較便宜的,將節省下來的錢儲起來,準備幫助有需要者。如果可以提早出門和步行,不乘車,節省一些路費,隨時準備幫助有需要者。這些儲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有需要者。要記得上主救贖了你,上主也同樣拯救有需要者。我們竟然被上主邀請,與祂同工,救贖有需要者。這是何等羨慕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