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兩種信仰模式(太十四22-33)


「你真是神的兒子」是門徒因認出在海面上走的是耶穌,並耶穌將彼得帶回船上而發出的驚訝和認信對於門徒的認信,我有一種的想法即彼得的認信與其他留在船上門徒的認信是否有不同?這是一個不容易找出絕對答案的問題,因為不同人在同一件事件的經歷可以會有不同反應雖是如此,但我嘗試想像一些可能性

彼得的經歷代表一種參與性信仰,它有以下特性:第一,好奇;第二,嘗試;第三,直覺;第四,呼救這類型的信仰讓我想起小孩子的特性若你有小孩子的話,你會明白這道理例如,因小孩子的好奇和嘗試,家中要做足一切防意外措施又小孩子很直接以哭泣表達他們的呼救,不會考慮不好意思。或許,令我們感到愕然,就是廿多歲的彼得仍保持這份小孩子的特性。因為年齡長大後,我們的好奇漸漸讓位給秩序嘗試漸漸讓位給計算呼救漸漸讓位給自給自足。怪不得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十九14

相對於彼得,其他門徒沒有他的好奇和嘗試,甚至對耶穌的話-「放心!是我,不要怕!」-可能有點懷疑他們仍在思想耶穌在海面上走的意思直到看見彼得在海面上走,沉下去,而耶穌拉住他,上船,他們就拜耶穌是上主的兒子門徒的信仰特性是:第一,觀察;第二,理性分析;第三,審慎雖然他們也作出耶穌是上主兒子的結論,但這是推論的結果多於經驗的結果,即從分析別人經驗的結果而不是自己參與的結果

說回來,我們如何理解這彼得和門徒這兩種信仰模式?我有三種可能理解第一種理解,這是關乎個人性格多於一種優劣,即有些人是較容易傾向以參與性態度體驗上主,有些人是較傾向以旁觀態度體驗上主,但這與屬靈程度無關。例如,我認為靈恩經驗與個人性格有關,而不需要將此看為個人屬靈程度的問題。所以,我接受我相對地較難適應靈恩,但不會拒絕其他人對靈恩的追求和體驗。

第二種理解,在一些事上,我們是冒險的,像小孩子;但在另一些事上,我們以旁觀者自居。人是多樣的,非約化的。所以,彼得的好奇嘗試和直覺性格也有其計算和被動的一面這在耶穌被出賣的一夜反映出來了。一方面,人需要對自己的多樣性多認識,以致我們能更忠於自己,而不只是滿足外面要求.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學習與不同思維的人相處,而不要將我們的不同看為對立性。

第三種理解,從彼得代表的好奇信仰模式轉向門徒代表穩陣和觀察的信仰模式。這裡所謂的穩陣不是個人性格,而是人對穩陣的傾向主導了信仰穩陣是一切制度的特性,而這制度特性已漸漸內注個人身上。人成為制度的伸延,而不是對制度批判的源頭.這使我想起丘吉爾的一句話,「年輕時不信社會主義的人是笨蛋,中年時卻還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則是蠢驢。」若社會主義代表一種理想的話,以當下香港為例,青年人參與佔中是可理解的我們需要支持他們,反而對那些不參與佔中的青年人感到遺憾。另一方面,這解釋了為何那些反佔中者多是中年或上的人士丘吉爾這句話說出了一個人從理想轉向務實的過程若放在信仰層面,即一個信徒從小孩子好奇的信仰模式轉向穩陣和觀察的信仰模式這是成長還是妥協?信仰對我們不再產生激動,因為這是細水長流的信仰還是因為我們變得務實,信仰被維穩了

以上三種解讀,我不會太介意第一種對彼得和門徒信仰模式的理解,因為這關乎人的性格和人的多樣性。這是個人選擇。至於第二種理解,我會關注,但卻不會看得太嚴重。然而,我關心第三種理解,即從彼得模式轉向門徒模式,因為門徒模式的信仰以制度形式主導了信仰內容教會生活和社會參與,而這所謂門徒模式的信仰與維穩的社會現狀(status quo)不謀而合。在門徒模式主導下,我們的信仰已失去對社會帶來想像和另類的可能.讓我們謹記耶穌的話,「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