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基督的特使、香港人的特使:對留與移居的反思(林後五17-20)


 (母校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教堂 St Salvators)

用現代國的用語特使是受一個主權國家差派到另一個地方代表差派他的國執行任務。可以是領事,也可是特務。不論領使或特務,特使牽差派、從一處到另一處和任務三個元素不用受差派、自去了另一處和執行自多是旅也可以是居者受差派、去了另一處但沒有認真執行任的代人物是聖人物約拿是特使因為他是聖父差派從不受物質限制的一處到世上來執行天父對萬物的救贖計劃同樣聖靈是特使因他是聖父藉耶差派從不住在萬物中到內聚在萬物中執行聖父對萬物的更新所以神學上上主是差派的上主missio Dei)。差派的上主差派祂自己,也差派祂的兒女。基督徒常用的使命(mission就是差派之意

按以上的討論方向,基督徒是上主特使受差派從一處到他處執行上主任務。從一處到他處可以是一個地理概念。例如從香來到台灣。來台者以為這純是他的決定但這可以是受上主差派從一處到他處可以是一個關注概念。例如從只專注自的事業、生和興趣轉向關懷他者的權利和福祉。這是近幾年香港人所說的「睡醒」、「覺醒」。從一處到他處可以是一個態概念。例如的轉、婚姻狀況的轉變和社會環境的轉變:我因地理、關懷和狀態的轉變而從一處到他處否跟差派有關呢我去某間餐用膳是差派嗎我來到這團契也是差派嗎?我到台灣也是差派嗎?當甚麼都是差派的話,甚麼都不是差派了,因為差派已沒有獨特意義了。此外泛差派思想令生變得沉重,令人透不過氣了。更重要,這可以是一種自圓其說的神學合理化。

如何釐清差派在乎如何理解被差派者的任務。按林後五17-20基督特使的任務是勸人與上主和好。為何人與上主不和好?與上主和好的狀態是怎樣一個狀態或不和好是怎樣一個狀態?與上主和好可以怎樣發生?特使要具備甚麼條件才能承擔起這任務?

人與上主不和好,因為人刻意侵犯別人的尊嚴。人與上主不和好,因為人對在患難中的人漠不關心。與上主不和好,因為人的謊言,將操縱說成「完善」,將惡法說成「法治」。與上主不和好不只是關乎於個人不接受上主或蔑視上主,更是侵犯上主形象的人、對人漠視、扭曲真理。上主是受欺壓者的上主所以上主必為他。不接受上主的人不必然是侵犯上主形象的人、對人漠視、扭曲真理;反諷的,接受上主的反而會侵犯是上主形象的人、對人漠視、扭曲真理。基督的特使勸人悔改,包括勸人停止和阻止侵犯是上主形象的人和講謊言。同時,基督的特使塑造一個有尊重、有對話和誠實的生活日常,讓侵犯、冷漠和謊言沒有土壤生長。

勸人與上主和好不是一個外加在基督特使身上的責任,反而基督的特使就是一個與上主和好的人,因為他經歷了因與上主和好帶來生命的改變。保羅說,「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在這理解下,基督的特使沒有劃分上班與下班時間,也沒有需要劃分帶任務和不帶任務。那麼,問題不是如何肯定進入某餐廳是差派,而是在餐廳環境內,活出勸人與上主和好的生命,包括有禮貌對待服務者和勞動者、以尊重態度對待食物、建立在消費關係以外的人際關係和良心消費。同樣,問題不是如何肯定上主差派我到當下的社會狀態,而是在社會困局中(得時與不得時,提後四2),隨時活出勸人與上主和好,包括講真話、堅持正義和活出真誠。所以基督特使的任不排除反抗和爭論,因為公義和真理是和好的目的不是「好來好去」的和好

基督特使身份以外,此時的香港人身份加了我們一份由身份認同給予我們特使的召命。不是因為你們身在台灣或香港以外的地方,你們就自然成為香港人的特使。事實上 ,有人傾向刻意抹掉香港人身份,因為香港人身份可以是一段很不開心的經驗。雖然如此但稱你們是香港人特使是因若你對香港仍念念不忘。查實,香港沒有忘記你們,並祝福你們在這邊的生活,充實和快樂。縱使在未來年月,香港可能已變得不像我們一直認識的香港,甚至慢慢由自稱「新香港人取代「真香港人」,但我們的「曾經」,即為這城遊行為這城流淚、為這城唱歌等經歷豐富了你們在此時此地對基督特使的理解和執行,因為這些你們在香的經驗是當時你執行了基督特使的任務。

最後,社會對作為基督特使的我們多了一份尊重?餐館會因我基督的特使而給我飲折扣不肯定但肯定的基督的特使不會貪便宜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在公義不彰下的神學教育

 



每年這個時候,香港的神學院都會進行招生活動。在招生活動過程,神學院也會藉此思考神學教育的方向,以致神學院能回答有意報讀者的提問,「神學教育要培養甚麼學生」、「甚麼人適合入讀這神學院」等問題。

在當下香港,詩篇42-43幫我理當下神學教育要走的方向。第一,神學教育不急回答「你的上主在那裡呢」(42:31012),而是要認和認這問題。誰人問這問題?為甚麼他們問這問題?這是一個甚麼問題?雖然42-43沒有仔細交代作者具體遭遇和歷史背景,但仍可以稍為掌握作者的遇。第一,作者的遭好景不常。昔日「大家用歡呼稱頌的聲音守節」不再有(42:4)。這是因經濟、政治或疫情?作者沒有交代。第二,敵人帶來對作者心理或身體的傷害。他感受到憂悶、煩躁、被忘記、哀痛、不公義對待。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敲碎我的骨頭。」(42:10)「你的上主在那裡呢」的發問不是一個對上主存在的形而上探討,而是在艱難和不公義下,對代表公義的上主之呼求詩篇作者提醒我們,神學教育要在其處境聆聽誰的發問誰的發問應主導神學教育。例,神學教育要聽剛被檢控47位參與初選者的聲音還是人大常委的聲音、神學教育要聽那些被限制有公平選舉的選民聲音還是中國政府的聲音、神學教育要聽失業者和貧窮者的聲音還是公務員要求豁免薪俸稅的聲音神學教從聆開始除聆上主外神學教「你的上主在那裡呢」的發問

第二,神學教育是一個有承載歷史悲劇能力體。作者最後是否勝過一切艱難,柳暗花明?這首詩結,作者仍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我還要稱謝他,我當面的拯救,我的神。」(43: 5作者似乎仍在艱中掙扎,得到公義和公平對待作者說,「你是作我保障的神,為何丟棄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42:943:2)神學教育不是培育信徒有解答生活艱難的能力(例如,有信徒會說,信耶穌就解決一切問題),而是一個有能力承載歷史悲的群體。第一歷史悲劇的基本是吸納悲帶來的傷害、懷、失和憤怒。吸納沒難,它分擔艱難。分擔減對個人的破第二歷史悲劇的能力是以最大氣和信心與艱難共存。與艱難共存時會有失望之時,也會有逃避之時。這是共存之現實,要怪責自己和他人。另一面,與艱難共存也展現生命的堅韌、拒絕認命、堅持真理。神學教是培和建立一個承載個人和歷史悲劇的群體,它是教會是社會。我們一起哭,也一起歡笑打氣現生命的堅韌,也經歷沮喪。這不是一個呻苦難的共同體而是一個承載苦的共同體

最後,神學教育是一系播從上主而來盼望的行動,從中一份等候的生度。作者重覆地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他自應,應當仰望神,我還要稱謝他,我當面的拯救,我的神。」42: 11)盼望肯定代表公義的上主必拯救和審判,盼望肯定當下的現不是真實。縱使在有限歲月,無法改現況是每下愈況,但這無損我們盼望。反諷的,每一個受害者點燃盼望。這是當權者不明白。們以為、囚、酷死亡就可以滅聲和消滅意志被暴對待致死的耶穌卻從死復活,因為上主絕不會袖手旁觀。的復否定了當權者對囚禁和死亡解的專利即死不是失敗和絕望,反而點燃盼望。我們在緬甸的抗爭者身上看見了,也在香港人身上看見了。神學教育是一個行動,在艱難的人們看見現實以外的實,並以耐和信心等上主拯救。不是不做甚也不是接受當下而是在囚的我們仍可以唱「Amazing Grace林卓廷、在恐的我仍可以為別人創、在失望等候的我仍可以扶傷心者在盼上主拯下的等是無懼、不屈、堅持、信念神學教是一系從上主而來盼的行動。

神學教是學懂「選性」聆、培和建一個承載歷史悲的群和參與一系散播從上主而來盼的行動。若認同以上對神學教理解的話在大學選科和人生職的選取上神學教應是你們的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