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天國在那裡?



    經歷了兩年多軍事政變的緬甸人民問,「天國在那裡?」經歷了一年多戰爭的烏克蘭人民問,「天國在那裡?」在不同國家受到不同程度不公義會折騰的人民也問,「天國在那裡?」教會會如何宣講安慰和盼望的福音?太十三31-3344-52 提供一個參看。

天國如芥菜種

          天國不是從當下社會政治影響力來衡量它的表現或可信性,而是在於其在不同人身上發揮的生命力。縱使這些生命力可能很微小、零碎、分散,甚至遭到打擊,但天國的生命力仍在成長中。當耶穌說,

天國好比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它原比所有的種子都小,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以致天上的飛鳥來在它的枝上築巢。天國好比麵酵,有婦人拿來放進三斗麵裏,直到全團都發起來。

耶穌講這話時,信徒人數可能只有一萬多、他的影響力只限於巴勒斯坦、門徒後來也受到不同程度迫害。若教會是天國表現之一,第一世紀的芥菜種在第廿一世紀已成了樹了、第一世紀的酵在第廿一世紀已令麵團發起來了。教育工作者深明這道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是上主放在學校和社會的芥菜種和酵,培育下一代成長。你也是上主播下的芥菜種和酵,在你生活、工作和角色的芥菜種和酵,傳播上主國的價值。除了問「我是上主播下的芥菜種和酵」外,我們是否也在不同地方看見芥菜種和麵團發酵嗎?我想跟你們說,上主在監獄也播下芥菜種和酵呢!

耶穌用酵來描述天國,但酵在猶太人一般用法是負面的。例如,逾越節要將酵除去。保羅也按這理解,說,「既然你們是無酵的麵,要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我們來守這節,不可用舊酵,就是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純潔真實的無酵餅。」(林前五6-9耶穌選擇酵的比喻可以簡單地視為製造食物的材料,但也可能有進一步含意的話。第一,因天國是酵,世界要將它除淨。天國與世界的價值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可以預計天國的成長遭到抵抗和挫敗多於順利成長。第二,雖然我們是酵,世界視為污物,但上主用我們,在天國有重要貢獻。

對天國的投入與委身

雖然我們可能會懷疑天國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但有人對天國的投身,並願意為此變買一切,甚至犧牲自己自由和生命也不計。他們的行動使我們相信天國是在,並照耀黑暗。他們是誰?他們見證一個怎樣的天國?保羅向我們說,「因為神的國不在乎飲食,而在乎公義、和平及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因此,我們不會以為我們可以在吃喝玩樂和安舒的環境感受到天國,而是在那些實踐公義和和平中體會天國。每次探監、閱讀鄒幸彤的消息、邵家臻報導在囚者及其反省等,我感受到天國在人間。很多朋友分享,說,「我以為我要安慰他們,但誰知,我從他們得到安慰。」他們的遭遇沒有質疑天國的可信性,反而反映天國的公義和和平,在聖靈的喜樂是不能奪去。

除他們外,我們從那些人身上看見他們對天國的委身?又或別人可以從我們對天國的委身看見天國是真實嗎?

人在做、天在看

耶穌說,「世代的終結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這是「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縱使審判未到,但上主沒有睡著。當我們以為惡人是有傷害別人動機和行為的人時,鄂蘭(Hannah Arendt)提出平庸的邪惡者。簡單來說,鄂蘭報導法庭對艾希曼(Adolph Eichmann)戰犯審判艾希曼負責將千百萬猶太人和別的一些受害者轉移到各類集中營。鄂蘭發現,艾希曼是個相當溫和、普通的官僚人,用她的原話來說,就是「既非心理變態也非虐待狂魔」,反倒是「正常的令人害怕」。艾希曼成為劊子手的動機無非是想服從工作,好在納粹官場上晉身的更快。鄂蘭在她的研究報告中這樣總結:艾希曼並不是一頭毫無道德感的怪獸。他行惡,卻沒有作惡的主觀意願,這得歸因於他的「缺乏思想」,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些惡行究竟有多麼罪孽深重。

               不論是否認同鄂蘭對艾希曼的解釋,鄂蘭提出平傭做出的邪惡比存心的邪惡更破壞性。事實上,邪惡者和邪惡制度是靠賴他們的附和。這也是哈維爾(Vaclav Havel所講「蔬果店店主」的故事。問題不是「不知者不罪」,而是我們要有思想地和負責任地生活,避免自己成為平傭的惡者。

            天國在那裡?你會如何回應?       


(Picture is downloaded from Edwina Kung)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上主的怪異工作


馬丁路德有一名句,「上主的怪異工作」。意思是,上主以「反常理」和不易理解方法施行其救贖工作。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壓迫時,上主說,「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出三 7-8我們會很自然期待上主會拯救受到不公義對待、遭誣告、被監禁的我們,但上主卻不作聲、不作為,而不公義繼續發生、擴大和勝利。上主的不作聲和不作為是祂無能為力和無慟於衷嗎?馬丁路德描述這是「上主的怪異工作」。第一,雖然不理解,但上主臨在我們當中,祂沒有缺席;第二,上主有回應,但不是我們期望的回應;第三,上主的反應看似荒謬,但上主的愛沒有減少,因為上主的怪異工作與上主的正常工作是分不開。我們對於馬丁路德稱為「上主的怪異工作」並不陌生。例如,「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但我們會問:第一,這是否基督徒的自說自話,為了保住他們相信的上主;第二,這是否無形中合理化不義,賦予它有正面性;第三,這將問題從對上主的質疑轉移到對個人身上,即考驗人的信心和忍耐。若「上主的怪異工作」不是藉口,也不是將不義視為義,我們如何理解「上主的怪異工作」、如何決定甚麼事是「上主的怪異工作」、如何在「上主的怪異工作」自處。

太十三24-3036-43提供了一個解釋。這是馬太獨有的記載(非正典的多馬福音也有記載)。若不討論這記載是否耶穌所說,我們的問題是:為何馬太選擇這記載?馬太要回答他的讀者甚麼問題?一個可能是,馬太群體面對內部張力,即群體中有虔誠的、有虛假的;有愛心的、有出賣的;有付出的、有自私的。虛假、出賣、自私都會破壞群體關係。面對群體的緊張關係和可能的分裂,馬太聯想起耶穌的教導。今日,我們可能的問題是:信仰的真與假信徒,道德的不同解釋、政治立場的黃與藍。

耶穌比喻向馬太群體提出幾項思考:

(一)在麥子中有有害雜草,這是敵人刻意的行動,目的是要破壞麥子的成長。從今日政府角度,有害雜草就是一切社會運動。他們破壞香港經濟、法治和傷害政府信譽。另一方面,香港人卻認為他們才是麥子,卻遭由政府而來的有害雜草霸佔了其生存空間。誰是麥子?誰是有害雜草?這可以是沒有沒了的討論。事實上,麥子與有害雜草在起初階段是分不清。

(二)耶穌拒絕僕人的看法,將有害雜草拔起,反而提出共存倫理,不是因為有害雜草有生存權利,而是因為「恐怕拔雜草,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太十三29。事實上,麥子與有害雜草已捆綁在一起成長,不易區分。當下政府對待有害雜草的態度是用盡各方法把他們拔起,教育、圖書館、新聞、社交媒體、公民社會、運動。反諷,政府的政治清洗只會令香港提早曲終人散。

(三)決定麥子與有害雜草的分別在於天國之子和惡者之子之別(十三37),其中是公義(太十三43)。於政府,公義是「守法」,但耶穌的死卻指出公義不是「守法」,因為法可以是暴力,與法治不一定有關。沒有實踐溝通理性、公平參與和有信任的社會生活,公義不會建立。

(四)共存只是居間倫理,不是終極。上主終會收割,將麥子與有害雜草分開。甚麼是上主收割的時候?條件是麥子成熟或麥子成長條件已遭嚴重威脅。當納粹德軍殺害六百萬猶太人,這應是上主收割時候,但卻不是。當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後,追殺異見者,炸毀平民房屋,這應是上主收割時候,但卻不是。當俄羅斯攻擊鳥克蘭,無差別傷害平民,這應是上主收割時候,但卻不是。這回到我們百思不解的「上主的怪異工作」。

縱使不理解,我們要信上主是在;又縱使反常理,我們要信上主做緊野。在與惡者之子共存日子,「你們平安入世,勇敢為人,保持善德,勿以惡報惡。鼓舞灰心者,扶持軟弱者,援助困苦者;尊敬眾人,愛主事主,在聖靈的能力裡,歡欣喜樂。」耶穌說,「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裏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太十三43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願你們平安(約十四27-31)



遇上熟悉的人,禮貌上,我們會打聲招呼。例如,英文的「How are you?」,問和接收都明白這是社交禮儀的禮貌語。所以,問這話的人只期望對方簡單答,「Fine, thank you」。若接收者答「我不是太好」,問這話的人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耶穌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約廿19)是當時社交禮儀的禮貌語還是真誠關心?

「願你們平安」是猶太人和耶穌時代的社交禮儀。形成於主前二世紀和主後五世紀的猶太人Talmud(塔木德)經典教導猶太人以願你們平安問候對方。然而,在一些時候,「願你們平安」帶給接收者有真誠和到位的關懷和同在。例如,向受到戰爭嚴重影響的人講「願你們平安」時,講和接收的都傳遞了真誠的安慰和同在。向受傷和患病者講「願你們平安」,講和接收的都傳遞了真摰的關懷和鼓勵。近年,我留意到香港人向生日者的祝賀,不只是「生日快樂」,更有「生日平安」。若這轉變不是為減少筆劃,這可能是因失去平安。香港城市失去了甚麼的平安或經驗了甚麼不安全?

第一,身體不安全。構成身體不安全牽涉治安、食物、健康、環境、通漲、居住等。相對於上世紀50-80年代木屋區,劏房戶在抵抗颶風一事上安全了,但現實是,在劏房戶居住的人並不感到安全。從活動空間、環境衛生和條件、租金開支等都讓人有窒息感。不安全不是因個人要求過份,而是因社會政策做成。

第二,身份不安全。人不是孤立的,倚靠不同社會敍事來認識和建構自己,找到所屬。例如,我們是基督徒,認同耶穌基督故事,並參與撰寫教會在上主的故事。身份不安全之所以出現,因為我們屬於的故事變了,變得陌生,甚至我們遭排斥。若不配合或未能配合,我們會陷於自我懷疑和退縮。

第三,存在不安全。這是緣自人的肉身限制。雖然我們對死亡的接受度已比以往強,但我們對年輕人的死、親朋的死仍感到哀痛。存在不安全指人失去自主、意義和解釋力,無法「躍出」現實捆綁,失去重組和整合能力,只能成為「他們的我」。在「大人」世界被壓抑的青少年、在資本主義下變為的單面人、在異性戀世界遭排斥的LGBTQ等或多或少都經驗存在不安全。

這三種不安全有一定關係,但不一定以層級形式出現。例如,體驗存在安全的可以是在身體不安全、體驗身體安全可以是存在不安全。所以,沒有那一種安全比那一種安全重要。所以,耶穌教我們的禱告中包括關懷身體安全(日用飲食),祂也指出存在安全的重要,即祂說,「殺身體, 不能殺靈魂的, 不要怕他們」(太十28總的來說,不安全者是人感到身份割斷和自我的迷失、空虛和懷疑,並失去適應和賦予重構能力。這是我們接收「願你們平安」和祝福「生日平安」的背景。

耶穌說,祂賜下平安給門徒後,他解釋,「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這帶出兩個關注。第一,原來有些平安是虛假的。例如,耶穌時代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是以軍事主義建立,從霸佔土地、運用刑罰使人屈服,並以經濟誘惑等建成。其特徵是暴力,沒有愛。所以,在羅馬和平下,耶穌父母要帶耶穌逃亡和無辜孩子遭殺害的事發生。第二,門徒在憂慮狀態下生活。他們的憂慮可能是因猶太人領袖對他們身體、身份和存在安全的不同程度威脅,令他們不知所措。香港人問,「移居還是留下」,耶穌問門徒,「你們也要離開嗎?」(約六67

基於以上不同層面討論,我嘗試理解耶穌賜下的平安是:保存本真(authenticity)的執著、有適應和挑戰變化的辨識力和勇氣,並為別人平安努力的決心。《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一歌,其中歌詞說:

仍懷著一顆謙卑 來面對不安的天氣

當一切完全不像你預期   才明白不可心死 沿路再走幾千公里  要做最好的

我們的主,賜我們處變不驚的平安、保守我們在流動和彈性下仍擇善固執,並堅固一切為別人平安努力所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