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來生今世 (路十六 19-31)

今日經文講出兩個人命運。簡單來說,財主沒有帶他的財富進入永生,反而死後活在陰間,受苦貧窮者卻被天使帶去亞伯拉罕所代表的永生,他坎坷的遭遇改變了。這不是兩個獨立的故事,而是他們確曾相遇,但沒有關係建立,最終導致各走各路(拉撒路是在財主門口)。

對於這故事,我們心中可能充滿不同疑問。第一,是否有錢人的結果就是下陰間?這是否一種仇富?若留意故事的發展,我們就發現,不是因為仇富,而是因為這財主貪財(路十六14),並沒有做他應要做的事,就是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即愛上主和愛人如己(路十26-28),照顧貧窮人。第二,是否貧窮人因貧窮就可以有永生?我們要承認上主對貧窮人是有偏愛。偏愛不是因為貧窮人有甚麼優勢,而是因為貧窮人的需要。這是上主是貧窮人的上主的意思。所以,故事中的有錢人沒有名字,但貧窮人是有名字的-拉撒路,因為上主顧念貧窮人。另一含意是耶穌為這貧窮人起名叫拉撒路(上主幫助),反映上主是貧窮人的上主。第三,是否生前決定是決定性,沒有再有機會?事實上,有信徒以故事中所描述的「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來理解信耶穌與永生的關係。這是另一複雜問題。(一)耶穌這故事是描述有錢人對貧窮人應要有的態度和上主是貧窮人的上主,而不是討論信耶穌與永生的關係。(二)明顯地,這故事是以一種語藝方式說「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目的要讓聽故事者沒有推遲對照顧貧窮人的藉口。這是劇情的需要多於對事實的描述。我會說,是否生前信耶穌就是決定一個人的永生不是這故事的關心。第四,另一個相關問題,陰間是否長期被火燒,極其痛苦?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為這裡用了象徵語言,就如啟示錄第廿一章用了寶石和貴金屬等描述新天新地。若新天新地是由寶石和貴金屬做成,我才不去。第五,亞伯拉罕對財主的要求是否過嚴(「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兄弟,他可以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再者,財主的要求並非自私,因為他從愚昧醒過來,希望他的家人可以早日醒悟。但他的要求被拒絕了,因為這樣簡單的道理早已說明了,不需要再要有甚麼証明。反而差拉撒路回去使他們對照顧貧窮人一事變得很功利,即照顧貧窮人是為了賺取永生,而不是因為這是出於對他人責任的回應。

基本上,以上五個問題已說出了這段經文的重點,但我們仍有一個問題:為何永生是在死後才表現出來?為何永生不可以在今生某程度體驗?這是否因為永生是一個謊言,以致只可以放在死後,即死無對証?事實上,故事拉撒路命運的描述是他死後才有逆轉。為何他的貧窮和病患在世上得不到某程度救贖?聖經的描述似乎使人認為我信死後的生命多於我信死前的生命。容我這樣說,這不是聖經的態度。第一,若此世不重要,此世生活就對永生沒有決定性意義。相反,故事卻要指出如何在此世對待貧窮人對永生有決定性影響。第二,雖然拉撒路在此世生活沒有得到改善,但這不是用來否定此世的重要性,反而拉撒路的經歷指控有錢人,即他們限制了上主對貧窮人救贖。有錢人的仁是要在此世生活表現出來。第三,耶穌在世的活動,就是醫治、打破人際的隔離、鼓勵對貧窮人的照顧。跟隨耶穌的人不只是因為相信一個死後的永生,更是因為經歷在此世是某程度的救贖。

在這故事中的來世今生,就是拉撒路的命運不是延續他今生的貧窮與病患,因為上主改變了他的命運。同樣,財主的命運是他的財富沒有延續到永生,因為上主決定永生至於今生如何某程度體驗上主的救贖?這在於上主邀請我們參與建立一個讓貧窮人可以活出尊嚴的社會。面對過一百萬的貧窮人口,有人選擇以平等分享行動回應、有人以平價出售飯盒、有人透過改革社會福利。在你的可能下,你會有甚麼回應,讓永生在今生出現。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教育主日: 經驗貧乏的時代



「老師是教人,而不是教書。」我相信每一老師都會認同這句話,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傾向教書多於教人。我認為有二個主要原因;

第一,現代社會特性之一就是哈伯瑪斯所說的,系統system)主動了生活世界(lifeworld)。簡單來說,生活世界是一個由人們相遇下的互動社會,秩序是隨意的,因為不同人的組合就有不同相處方式。但當生活世界因著人數增加和要處理的內容變得複雜時,我們就開始思考系統的需要。例如,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就是一個系統,嘗試為接受教育和考試者提供一個秩序。然而,系統的特性是以界定(任何界定就是限制)、效率(可量度和速度)和功能取向為主。當系統不再以配合人們的生活世界,反要求人們配合系統時,教育就成為教書多於教人。這是今日的處境。

第二,學校從一個鼓勵說故事和聽故事的群體轉向對社會象徵的倚靠簡單來說,故事強調價值和生命經驗,彼此分享,讓人們有更大空間想像,甚至追求他們的心願至於象徵,它是由社會製造出來的意義與價值,目的是吸納和使人歸化,甚至取締人們的目的故事是充權,象徵是去權例如,所謂名校不只是一個客觀描述(入讀大學百分率),更象徵著某些社會地位。為了維護或追求這社會象徵,我們投放大量資源,但這社會象徵可能與教育沒有關係。又在社會象徵下,台灣教育被看為次等

在系統和社會象徵控制下,我們沒有太多空間思考和追求個人夢想,因為我們無意識地以社會象徵取代個人經驗。不但如此,我們的經驗只限於數字,沒有創造生命經驗可言。結果,有中學生說她的心願是嫁個有錢人,也有學生說她的心願是成為香港小姐。當這成為人生目標時,這是社會的可悲。至於老師,他們的夢想就是快點到假期,而台灣老師,多選擇在50歲退休。我們說,賭博是錯誤,不只是因為它可能令人沉迷,成為病態賭徒,更因為整個賭博過程沒有豐富我們人生經驗,更將贏大錢成為人生目標。這是經驗貧乏的典型。這正是我們今日教育可能有的現狀。

面對一個去生命的社會,找回生命的正常感覺是重要的。就此,我們有兩個進路。第一,多看生命中的美善,被他們吸引,從而反思當下的生命。例如,當往外地旅遊時,看見生活世界的色彩,我們就會質疑今日的生活。第二,透過站在界限以外,揭穿生命的偽裝。讓我跟你們分享一件事。早前,我協助教育局撰寫課程,其中一課是關乎誠實。我們選擇的教案內容是有關老師不誠實,而最後,老師承認錯誤,並向同學道歉。對於這教案,學校老師和教育局並不接受。理由一,老師不可以不誠實;理由二,德育教育是要從正面的,所以,不誠實是負面的。奇怪的是,為何老師不可犯錯?知錯能過不是正面教育嗎?這經驗令我想起近月內林慧思老師一事。我個人認為重點不是她講粗口,而是由家長、教育局、公眾,甚至教師等共同塑造一個不可犯錯的教師。林慧思老師讓我們看見社會象徵對老師描述的可怕。為了保存老師的社會象徵,我們社會接受不了會犯錯的老師,並活在自己設計的虛偽中。最後,我們經驗變得很貧乏,很單一。

今日的聖經故事的重點(可二23-28)正是我以上所關注的課題。沒有人會主動挑戰安息日的安排,不但因為這已是文化一部份,不覺得安息日的要求是有問題,更因為反對者會因他的反對付代價。耶穌和門徒不是刻意不遵守安息日的規定,而是他們不認為要將日常生活從屬於安息日的系統。所以,他們不會為一個小小行動(執去地上的麥穗)而煩惱。然而,這一個小小行動卻挑戰一個很大的系統和社會象徵,並改造當時安息日的實踐。這有點像美國黑人Rose Parks刻意座在只供白人座的巴士位置上,而挑戰當時種族歧視下的不公義制度。

耶穌提醒我們,「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同樣,學校和教育制度是為學生和老師設立的,學生和老師不是為學校和教育制度設立。」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跟隨耶穌: 一個不易擔的擔子 (路十四 25-33)

耶穌要求跟隨者對他有絕對順服。他說,

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明顯地,這是趕客的行為,因為門檻太高了所以,有人說,支持和跟隨耶穌的人多,但成為門徒的人少說實話,我們當中算得上是耶穌門徒的只有少數,甚至沒有那麼,問題是:為何我們每週還來崇拜?第一,耶穌的跟隨者有不同類別,即門徒跟隨者支持者和路人甲第二,我們期待著一天我們可以成為門徒,所以,現時是成長階段。第三,每次崇拜都是一個篩選過程,所以,越來越少人參加祟拜不一定是壞事。表面看來,耶穌隨後的兩個有關打仗和建屋的比喻是趕客多於鼓勵。我們如何理解耶穌的要求與我們現實的距離?先讓我分享一個觀察。

婚姻是浪漫,也是嚴苛要求。浪漫,因為結婚者是倆個相愛的人可以一起生活,分享和分擔生活種種。嚴苛就是婚姻的承諾,包括一生一世、甘苦與共、不可以有第三和第四者。在婚姻浪漫化下,我們對這嚴苛要求有兩種態度。第一,因愛的偉大,結婚者並不認為這嚴苛是嚴苛,反而認同和享受這嚴苛。第二,因愛的魅力,結婚者蒙蔽了,以致他們醒來後,認為結婚是錯誤。除了這兩種態度,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明白婚姻的嚴苛。他們想有婚姻的浪漫,但又不願意被婚姻捆綁。所以,有些人選擇同居,以試驗和寬鬆態度來同居。

若用以上三種對婚姻的態度來明白耶穌對跟隨者的要求時,我們會有以下的觀察。耶穌對門徒的要求就像結婚的一方向另一方的要求。「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屬於一種排他性的愛,而這是婚姻的基本。沒有這基本,就談不上婚姻。至於「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就是婚姻關係中的同甘共苦,因為耶穌也背著祂的十字架。當下問題不再是耶穌要求如何不合理,而是:浪漫的愛使我們甘心認同耶穌的要求還是浪漫的愛蒙蔽了我們?或我們傾向選擇以試一試的同居關係來回應耶穌的要求?或許,讓我多分享一個片段。

每次我有機會主持婚禮或負責訓勉時,我一定會向會眾說,「你們的出席不只是見證他們的愛和承諾,更要支持他們忠於他們的承諾。所以,你們要為他們祈禱,並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恰當的支持和關懷。若願意的話,請你們以起立來表示願意。」之後,我會向結婚者說,「結婚的承諾從不輕鬆,而單靠我們一己之力也不容易達成。一方面,你們要倚靠上主恩典;另一方面,我們為你們祈禱,支持你們。請向後望,看一看支持你們的人。」婚姻的嚴苛要求不是嚇阻結婚者,而是讓結婚者知道他們是罪人,需要被提醒、被支持。因此,結婚者不會因認識自己是罪人而不結婚,反而因認識自己是罪人,更倚靠上主恩典。從這角度理解耶穌有關打仗和建屋的比喻時,耶穌的意思不是將這決定完全交給跟隨他的人,反而讓跟隨者知道他們有限的能力。計算和個人決心只是一部份,還有最重要一部份,就是承認我們的不足,求上主幫助。

說回來,當耶穌向我們說,

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重點不是門檻太高,使我們內疚或知難而退,而是我們如何理解耶穌與我們的關係,即一個交易關係、類似婚姻關係或主人和奴隸關係。此外,我們又如何透過認識自己的限制,從而倚靠上主恩典,不純是自己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