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歸與回:心與身之所屬 (路廿四13-35)



 這段時間是神學院接見申請者。申請者有各自理由報讀神學,但他們或多或少反映一種歸回的心態,即對心與身之所屬的探索。例如,60歲的申請者說,人生為生活拼搏了數十年,應是時候歸回上主那裡。40多歲申請者說,離開教會一段時間,現在參加教會生活數年了,也是時候歸回上主那裡。路廿四13-35就是一個有關歸回的故事。

故事重構

故事沒有解釋這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反而給人印象是它的重點放在他們認不出與他們同行和談話的,就是耶穌。但我認為這一切是為歸回耶路撒冷。直到晚上,當耶穌祝謝食物時,他們才認出那位跟他們一起有數小時和一起討論的是復活的耶穌。路人甲的我們不禁問:為何這兩個門徒認不出耶穌?按節16,「他們的眼睛模糊了」是被動語動態詞,所以,調查方向應是甚麼外在因素模糊了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認不出耶穌。有人提出,因為他們黃昏時朝著西面的以馬忤斯走,而日落的陽光影響了他們的視線。有開車經驗的會明白這道理,但行路有別於開車,人與人相遇不需固定位置,而這相遇又不只有數分鐘。所以,陽光影響的理由比較難成立。另有人提出,這是撒旦工作,所以,只有耶穌親自開我們眼睛,我們才可以擺脫撒旦的迷惑,但故事從沒有提過撒旦。此外,節25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即這兩個門徒有一定責任。撒旦迷惑是事實,但我們無需將自己責任推卸給它,反而應謙卑、誠實和批判地自我反省。

轉化的三個面向

門徒的無知和遲鈍,不是因為他們學識淺薄,不懂讀聖經和思辨,而是因為他們被自身的思考習性限制,以致無法走出自身視域。節21他們說,「我們素來所盼望要救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但他卻死了。所以,節26,耶穌問,「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然後進入他的榮耀嗎?」門徒的思考習性是耶穌應以勝利的救贖者出現,但現實,耶穌失敗了。若說耶穌的失敗令他們認不出耶穌,倒不如說他們心中勝利的耶穌令他們認不出耶穌。我們避不了思考習性帶來的限制,尤其專業人士。這解釋為何一般人覺得醫生總是相對地比較冷酷,因為在其思考習性下,病人的病總不是甚麼大事。牧者也逃不出由思想習性帶來的無知和遲鈍.

門徒的無知和遲鈍,不是因為他們不認真學習聖經,而是因為他們對別人的看法(包括批評和抗議)缺乏開放。節22-23,「我們中間的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去了墳墓,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她們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這兩個門徒對婦女所說的持懷疑態度是很正常,因為復活超出他們的思想習性。但他們的懷疑是否因為報導耶穌復活的是婦女(按當時社會,婦女所說的沒有說服力)?留意節34,這兩個門徒說,「主果然復活了,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奇怪的,他們沒有提及婦女,反推出西門。無知和太遲鈍是因我們排斥了上主的靈會在那些與我們對立的、沒有地位的,甚至我們認為罪人的人身上。

門徒的無知和遲鈍,不是因為他們不虔誠,而是因為信心也是上主恩典。節31,「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他來。」眼睛開了是一個被動語動態詞,即門徒的眼睛開了是被動,不純是他們個人努力的結果。這像蒙蔽一樣。一方面,我們可以說,上主恩典將我們從自身的思想習性限制下和因偏見而缺乏對他者的聆聽中釋放出來;另一方面,自我批判自身思想習性的限制和謙卑地聆聽他者的經歷讓我們更容易被上主恩典開啟。那麼,上主恩典是運作恩典(operative grace),也是合作恩典(co-operative grace)。

回與歸


經歷了智性上、道德上和宗教上啟蒙的門徒作了一個決定,回耶路撒冷(節33)。這是一個與他們起初相反的行動(節13)。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何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肯定的,他們回耶路撒冷的行動含意歸隊了,這是他們心與身之所屬。甚麼時候是回,甚麼時候歸隊;在甚麼事上要回,在甚麼事上歸隊;抱甚麼態度回,抱甚麼態度歸隊;回甚麼的地方,歸甚麼的隊。這留給每一個人作答了。當我們習性地高舉堅守信仰時,原來歸回反映人生的變化才是心與身之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