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帶來其中一個重要思考是覺醒。覺醒的內容不只是對中國政府改不了和中國政府信不了的深刻體會,更是對中國國歌中「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深感認同,即從被主體到主體。覺醒是個人的、實存的、關乎身分重建。然而,不同人對這覺醒有不同評價,以致有人認為雨傘運動後,年輕一代有再啟蒙的需要。那麼,甚麼才算是覺醒,而不是洗腦?今日,我們嘗試從耶穌的覺醒,思考我們的覺醒。
按路加福音記載(三23),耶穌出來傳道約三十歲,而聖經對他三十歲前的生活記錄很少。因此,我們只好從耶穌的三十歲認識他。按馬可福音,耶穌的覺醒源自他一次的行動,即主動回應和接受約翰的洗禮。他從中經歷聖靈降在他身上,並聽到從天上來的聲音-「你是我的愛子」。我們無法得知這經歷對耶穌有多重要,但按馬可福音記載,這話分別在可一11和九7出現。若將這兩段聖經放在一起閱讀時,我們有以下發現:
聖父是甚麼時候向耶穌說這話?可一11之後就是耶穌出來傳上主國,而九7之後就是耶穌踏入受苦之路。這簡單的背景似乎說明「這是我的愛子」不只是要向人證明聖父與耶穌的關係,更是耶穌一份由身份的肯定而帶來被差遣的使命。原來,我是誰跟我被差遣是分不開。例如,當我認識我是一位父親,我就要承擔由父親身份而來的使命。然而,今日出現的問題是:當一個人認識他是誰時,他只強調其身份帶來的權利,卻不提責任。例如,當我認識我是基督徒時,這身份可能只是一種生活裝飾而已。或許,我以上對身份與使命關係的提問是不需要的,因為這是耶穌的實存經驗,不可複製成為我們的經驗。容許我稍後回應這問題。
雖然可一11和九7皆是以「你是我的愛子」開始,但因著耶穌人生不同階段,這話有不同的含意。第一,可一11記錄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這似乎含意一種我與我以外的關係。在三一論下,「你是我的愛子」不可能是外來加在耶穌身上的身份時,這話就可被看為對耶穌認識其身分的確認。至於可九7 ,它描述耶穌「變了形像,衣服放光,極其潔白」。耶穌不再像之前需要由聖靈而來對他身份的確認,反而他三年的傳道生活不但讓他肯定他是聖父的兒子,更能展現出他就是聖父的兒子。我會這樣說,變像是耶穌因行道自我認識的結果。查實,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有一位百夫長說,這人真是上主的兒子(可十五39)。這裡帶出幾個與我們相關課題:第一,基督徒身份於我來說是外在還已是內在?第二,別人看見我的基督徒身份嗎?第三,他們看見我的甚麼樣基督徒身份?第四,我們的基督徒身份如何更正別人對基督徒扭曲的理解?
第二個有關可一11和九7的分別是可一11是向耶穌說的,而可九7是向門徙說的。這轉變反映耶穌傳上主國福音的轉變,即門徒將要被差遣傳上主國耶穌。此外,我認為對象的不同有一個更深意含,即聖父已接納門徒,是祂的兒子 (這信息反映在保羅書信) 。這就回到我起初的問題:耶穌是聖父的兒子是他個人實存的經驗與我何干?因為聖父也向我們說,「你們是我愛的兒女。」這是一個甚麼身份?如起初所說,這是一個被差遣的身份,但同時,這是一個愛與被愛的身份。沒有愛與被愛的關係,基督徒身份就只剩下重擔,活在罪疚中,因為我們要很刻意有好見證,並很擔心有壞見證。反而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下,失見證又如何,又因愛與被愛關係下,見證是愛與被愛的回應,而非律法式的要求。讓我分享一個片段:
有一日,孩子跑來問爸爸:「你愛我嗎?」
爸爸說:「當然啦!」
孩子佻皮地問:「你為甚麼愛我?」
爸爸微笑地回應:「你說吧!」
孩子嚴肅地說:「是否因為我聽話呢?」
爸爸很輕鬆地點頭。孩子繼續問:「是否因為我有好成績、是否因為我跑得快、是否因為我誠實......」
爸爸仍點點頭說:「是。」
孩子靈機一觸問:「若果我不聽話,你還愛我嗎?」
爸爸仍保持著一貫作風,淡定地回應:「當然,縱使你不聽話,我都愛你。」
孩子很開心地進一步問:「若果我不誠實、不幫助人、不用功讀書......你還
愛我嗎?」
他沒有想過爸爸依然很溫柔地說:「我仍會繼續愛你。」
孩子很愕然地問:「那麼我為何要聽話、誠實......,因為你始終都愛我。」
爸爸反問他:「我不知道,你說給我聽吧!」
想了一會,孩子撒嬌地說:「因為我都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