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超乎現實的天國(太20: 1-16)


我相信沒有僱主或人事部會按耶穌這比喻的主人僱用員工,因為這樣的人事管理只會製造同事之間無需要的不信任。同樣,我相信也沒有太多人願意在這樣環境下打工,因為多勞沒有多得。若是,為何耶穌要設計這樣一個故事來比喻天國?原因是天國就是這樣超乎現實,也因此,天國不是我們可以建立的。

天國是超乎現實,因為天國不是按人的能力獎勵,而是恩典。表面看來,那些一早獲聘用的應該是最有競爭力,而後來在九時、下午十二時、三時和五時受聘用的應是最無競爭力。但若天國是超乎現實,我們可以反轉來想,即一早獲聘用的是最無競爭力。他們獲聘用,因為主人不希望他們被遺棄。若這是事實,這些一早已獲聘用者對主人的不滿(節11-12反映出他們看不見其獲聘用不是因為他們能力比人優勝,反而因能力比人弱。可能,下午五時獲聘用者的工作效率可能等同,甚至高於一早獲聘用者整日的工作表現。在生活世界,高與低的生產力決定人的價值,但這不是天國的價值。天國的價值是上主恩典。

天國是超乎現實,因為天國以人的需要為優先,不是它可以容納多少。葡萄園需要多少工人?一早被騁請的總人數應是飽和的人數。所以,稍後獲聘請者不是因人手不夠,而是因他們閒著和呆著。閒著和呆著有何不好?若不是為生存,呆著和閒著可能是好,但這不是這比喻裡面的人之處境。所以,當他們獲聘用,不論時間多少,他們就接受了。或許,天國有用不完的資源,以致天國可以將人的需要放得優先。若天國是超乎現實,我們可以反轉來想,不是因為天國有無限的資源,而是因為主人對人的需要的回應使葡萄園的空間擴大了。當我們只專注可見空間時,我們就忽略了空間也是構想空間。構想空間從來比可見空間大。

天國是超乎現實,因為公道不是從比較而來,反而從為別人感恩而來。這比喻容易給人一種平均主義的印象,即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這是1960-70年代中國社會,工人的每月工資)。歷史証明平均主義是失敗的,因為它對人過份理想,沒有考慮人的自私。若天國是超乎現實,我們可以反轉來想,公道不需要比較,反而為別人得到恩典而感恩。主人向投訴者說,「朋友,我沒虧待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節13)主人繼續說,「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眼紅了嗎?」(節15


當主耶穌教我們禱告「願你(天父)國降臨」時,我們真的嚮往這個超乎現實的天國嗎?還是興幸天國不在世界?或許,問題應是:甚麼樣的人才會嚮往天國?他應是一個承認他的一切全是上主恩典的人;他應是一個對不幸者滿有同情和憐憫的人;他應是一個為他人也蒙恩典而感恩的人。若沒有這些特徵,他不會在天國感到快樂,因為計較和比較使他埋怨上主,看不起其他人。不是天國拒絕他,而是他拒絕天國。這解釋了節 16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卻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