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的數學訓練,其中一個重要技巧是簡化,舉例來說,18 - (6-4-(8-6+3) ) = 21 就是簡化。我向一位大學數教授查問,簡化的訓練有甚麼目的?他答,「甚麼才是簡化?為何 18 - (6-4-(8-6+3) ) 不可以是簡化?為何一定要接受 21 才是簡化?」我回應,「重點。」 他最後說,「簡化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建立更多元的數學公式。」當我們習慣說,簡單就是美時,這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因簡單,我們才能欣賞複雜。長大後,工作、人際關係、社會議題等都很複雜。我會因複雜而感到困擾還是充滿興趣?
當面對複雜和艱難問題時,首先別被嚇到,因為答錯或解不開不代表失敗,人生不
會因此不合格。意思是,這複雜和艱難試卷只是 100 條題目中的其中幾條。舉例來說, 一個朋友在婚姻關係出現很大掙扎和艱難,勉強維持婚姻、合法分居還是離婚。那選
擇對家庭造成最小傷害?如何才是忠於對上主的承諾?那選擇會為自己帶來身心靈健 康?有別於數學課題有標準答案,人生試題並非單由邏輯推論決定,反而充滿弔詭性,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難題出現令人感到煩惱、痛苦,甚至導致抑鬱的可能。雖是如此,
但不要怕迎接人生試題,反而要視這是眾多題目中一題,答錯了不是人生全部。 或許,當聽到這只是人生試卷其中一條時,你們可能感到沮喪,因為你們已很倦了, 無能力繼續對應更多人生試題。但別忘記,作為今天的你,不論 20 歲、30 歲還是 40 歲,你已經在人生試題上合格很多次了。每一年生日代表你合格,升級。作為一位 62 歲的 我,我在人生試題也經歷許多挫折,但總分上,我相信我是合格的。當我 19 歲時未能成功考進入社會工作學,一直受到未溫習和考試的噩夢困擾,直到 40 歲初才沒有發這夢(但我在 32 歲獲得了博士學位);39 歲時第一任妻子離世,到今回想起仍會淚流滿面。我並非每次都能戰勝人生的考驗,但可以肯定的,我答對的次數遠多於答錯。我們活到當下的人生就是最好証明。
數學學習培育我們要懂得簡化,才能承受或欣賞生活的複雜。今日聖經提出了兩種簡化,第一,「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
六 7-8)這話有點像躺平主義,即無欲無求、不積極爭取和改變;此外,這話有點像一個已沒有競爭力,甚至將離世的長者的叮嚀。所以,那些仍在搏鬥的人(青年人、
中年人和長者)可能不會完全接受這種理念。 「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並非意味著我們甚麼都不要追求,擁有或積極生活。否則,我們何需存在於這個世界呢?反諷,有人因這句話選擇在離世前,花儘一毫一仙,一分一秒,甚至要厚葬,因為他們知道一切都帶不走。所以,這話的用意不是累積或用儘,而是提醒我們,不要過份在意今日的得失,更不要讓今日的得失主導了我們的人生。若人生有所得,就該感恩、享受和與他人分享,
不須自視過高,因為在永恆的視野中,這些都微不足道;若人生有所失,也不必沉湎於悲傷或消沉,因為在永恆的光景中,這些也不算甚麼。面對人生試題,若合格,感恩;若「肥佬」(fail),接受、再見或再試。
第二,「有衣有食,我們就該知足。」我們對這話有點保留,因為它將人降為與動物
一般,只有生存。人豈只是一個衣食課題呢!我們還有身份、意義和價值。雖是如此, 但剛去過緬甸的我很明白生活在戰亂中的人,有衣有食就滿足的道理。說回來,這話 的重點不是跟我們討論節儉,而是讓我們反思我們為生活加上很多無謂,甚至有害的
添加劑,最後生命是為了這些添加劑而生存,甚至沒有添加劑就不明白生活。每個人 的添加劑都不同,可能是學歷、愛情、房屋、社會地位等,這些確實可以為生命增添 色彩,但只有知足,生命才能回復其自在、清純和光澤,而不淪為俗套。
即在面對指鹿為馬時,不放棄公義;當處於得意時,不 失去敬虔;當自我懷疑時,不失去信心;當感到被騙時,不失去愛心;當陷入絕境時, 不失去忍耐;在被誤解時,不失去溫柔。(提前六 11)。 當了29年大學教授的我仍是一個在街邊食雞蛋仔、豬腸粉、坐最經濟位的旅行者。
每個人的人生考試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的順利不一定僅因幸運,而是因為他們不懼
怕考試,甚至學會了看輕成功與失敗,並懂得知足。自小,我們被教導要得 100 分, 我們也以此教導我們的孩子。為何拿到70、80分就自覺失敗呢!為何人生一定要十項全能呢!我的話不是只對家長說,也對牧者、拼博的人說。若在水深火熱的你,我們在要知道考驗不一定從上主而來(例如,戰爭),但上主必與我們一起經驗。讓我們圍爐,一起拆解人生試題。若解答不了,就跳過它,不被它纏繞,
答下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