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火災無情,人間有愛


 

今日是教會年的將臨期第一主日——盼望的主日。然而,在我們當中,已有128個生命逝去,200人仍然失聯(截至執筆之際),近2000個家園被燒毀。此刻,盼望究竟有什麼意思?諷刺的是,許多人在等待失聯親人的消息時,卻經歷失望。盼望是否只有復活的意思?這場災難讓我們明白,盼望並不是因為世界沒有黑暗,而是因為盼望正是在最黑暗的現實中出現。

黑暗是生活的現實。一方面,黑暗是上主創造大自然的現象。創世記說,「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又例如,我們常象徵性把颶風、地震和火山爆發為黑暗,認為它們威脅和負面。然而,這些大自然現象本身是中性,地球自我調節的必須。問題只在於人類選擇在它們影響範圍內生活。這不是說,人類不應該在它們的影響範圍內生活,而是要思考如何生活。例如,在颶風影響的地區,房屋建設、水道設計和斜坡修葺等就要倍加留意。另一方面,黑暗象徵邪惡、破壞和謊言等。它不只透過具體行動表現,更溶入制度和文化,讓人不自覺成為其一份子。這不是難明的道理。例如,我們對當下教育制度的批評,我們又是參與,甚至擁護當下教育制度的一份子。今次宏福苑火災是自然現象下的不幸還是象徵邪惡、破壞和謊言等的黑暗?當警方和廉署分別拘捕承建商和工程顧問公司等人時,這次火災是象徵邪惡、破壞和謊言等的黑暗之結果。然而,我們更可以進一步問:工程監管制度、大廈維修制度。

盼望並不是因為世界沒有黑暗,而是因為盼望正是在最黑暗的現實中出現。「火災無情,人間有愛」正是這盼望的見證。救援者不曾放棄,市民慷慨奉獻,鄰里彼此守望,外傭默默陪伴——這些都是黑暗中閃爍的光,微弱卻真實,燃點盼望,提醒我們:黑暗不能勝過光、我們有彼此。

若盼望意味著對當下的不滿,我更認為盼望是一種因「被攪動」而產生的行動。被攪動,是因為災民的面容向我們呼召,使眾人都在問: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行動並沒有保證能實現我們的期望,但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驅逐黑暗,更在於回應那一張張面容。而且,行動不限於物資、捐款或收容,還可以是祈禱、追求公義。不要因善小而不為。

我們欣賞人間的愛,以及對他者面容的回應,但這一切並不能保證公義必然彰顯、暴力必然消滅、和平必然建立。然而,基督徒的盼望是一個已經發生的盼望。盼望不是將來、不是未知,因為它已在基督裡成就。這是公義、真理、和平的盼望。因此,我們的行動並不是決定盼望是否有效,反而是已發生的盼望指引我們的行動,使我們在絕境中仍能存盼望,甚至在看似毫無影響力的行動中仍然相信。這是一種信心,也是一種看見:信心是對上主的,看見是看見上主的行動。而上主的行動,正在世界與教會之中;這就是人間仍有愛的根源。泰澤有一首短頌:

            何處有仁,何處有愛,何處有仁,上主必常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