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否認關懷他人的重要性。聖經甚至以此來判斷一個人在上主榮耀裡還是在永刑(太廿五31-46)。然而,關懷又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即「攞個心出來」就可以,因為「攞個心出來」只反映單向的關懷和過於從關懷者角度出發,而這種關懐可以是霸道。因此,我們需要思考關懷的倫理與靈性,讓關懷者和受關懷者都可以在關懷有真正的相遇(Martin Buber 的「我與你」)。
關懷的倫理
我認為關懷的基礎是邀請,邀請含意雙向。邀請者需要勇於發出邀請,而被邀請者則需要敏銳聆聽和回應。邀請不是只由受關懷者發出,關懷者也可以主動邀請;同樣地,被邀請者也可以是關懷者。
雖然有人處於饑餓、流浪、赤身露體、患病或身處監獄等是缺乏的狀況,但這不必然等於他們一定需要接受幫忙。更準確說,如果他們沒有向我求助,甚至也不接受我的幫助,那麼,關懷就從未發生過。原來,關懷是對邀請的回應。受關懷者並不因為接受幫助而變得被動,他們是自主的,也是主動的,這是關懷者要謹記和尊重。近年來,我多了探訪監獄。於我,探監是關懷和邀請行動,但只有在囚者接受我,關懷才算得上是相遇。在囚者有自主權,可以接納或拒絕探訪。同樣,病人也是如此。關懷是一個邀請。雖然被拒絕可能令人感到不舒服,但我們會支持抵抗以關懷為名出現的壓迫。關懷不是為要滿足關懷者的善心,而是要尊重受關懷者的決定。
關懷的基礎是邀請,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邀請呢?這是一個進入他人痛苦、破碎和脆弱的邀請,因為他們可能正處於饑餓、流浪、赤身露體、患病、在監獄之中。關懷者是否已經做好應對這挑戰的準備?關懷饑餓者不只是派飯和提供物資,更要準備好去理解他們的痛苦、破碎和脆弱,並與他們同行。流浪者不只是無家者,更是尋求政治庇護者。關懷流浪者不只是提供地方住,更需準備理解他們的痛苦、破碎和脆弱,並與他們同行。當被邀請進入他人的痛苦、破碎和脆弱時,我們要留意那處是行人止步,以致關懷者不是按他們的好奇或慈悲,不尊重地侵犯關懷者的私隱和尊嚴。關懷者要意識到自己是受邀請者,不要喧賓奪主。
當面對著受關懷者的痛苦、破碎和脆弱時,關懷者需要接受自己可能的無助感和無力感。一位在非洲宣教的朋友分享她遇到的一個場景:一位只有13歲的女孩被迫嫁出,她無法改變現實,也無法救出這位女孩,只能眼睜睜看著她被送走。關懷者心碎了。原來,關懷不一定可以改變悲劇的結局,而在於分擔他人的苦難,讓他人稍微減輕一些辛苦和艱難,即受關懷者多了一個可以分享眼淚和依傍的肩膀。這位13歲女孩沒有因我的朋友無法改變她的命運而質疑她的誠意,卻感謝她所做的一切。另一方面,關懷者透過進入他人苦難,他自己開放了,讓受關懷者進入他的生命,而他的生命也沉重了。在關懷的過程中,關懷者和受關懷者彼此融合成一體。
關懷是一個雙向過程,那麼,他們如何看待這關係?饑餓的、流浪的、赤身露體的、患病的、在監獄的向關懷者說,多謝。同樣,關懷者也向他們說多謝,因為他被邀請了。原來,關懷是一份禮物,不但因為這不是應得,更因為彼此都承擔對方的痛苦、破碎和脆弱。這是一份「眼淚的禮物」(donum lacrimarum)。眼淚可能是因感受到對方的苦難,也可能是因對方從艱難走出來的快樂。原來,眼淚可以是一份祝福。
關懷的基礎是邀請,那麼,成為一位可信任的關懷者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許,我更關注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沒有被邀請,但仍是關懷者呢!意思是,不必因為未被邀請而感到被拒絕,也不必因為沒有被重視而放棄關懷,因為尊重他人的選擇是關懷的基本。查實,未被邀請和沒有被重視的關懷者可以是支持者、代禱者。若關懷區分為前線和後線,直接與受關懷者的接觸的是前線關懷者,而不是直接接觸的關懷者是後線。前線與後線沒有高低之分,也不要用重視與輕視衡量,卻彼此配搭,讓受關懷者得到支持和鼓勵。
關懷的基本是邀請和相遇。在關懷下,關懷者不要看自己看得太重要;同樣,被關懷者不要覺得別人的關懷是應份。耶穌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你準備進入他者的痛苦、破碎和脆弱嗎?同樣,你願意讓人進入你的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