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飲飲食食的日常(約二1-11)


一般來說,幾乎所有的慶祝都離不開飲飲食食。例如,生日會、婚禮、中秋節、冬至、堂慶等都會有聚餐。為何飲食成為慶祝的重要元素?在昔日相對貧窮的農業社會中,飲食具有特殊意義,因為慶祝往往代表著一次能夠「食得飽」的機會。隨著食得飽不再是問題時,慶祝的焦點逐漸轉向社會地位的象徵。儘管宴會式的慶祝的意義不斷演變,其核心精神始終如一,就是分享,即分享個入的喜悅、也包括與他人一同分享其喜悅。這是約翰福音二1-11的背景。

根據約翰福音,耶穌參加在迦南的一場婚宴。當酒用盡時,耶穌將水變為酒,使慶祝沒有因沒有酒而掃興。這事只有倒水的人知道,所以,沒有因將水變酒這件事取代了慶祝的主角,即新婚夫婦及其家人。就著這件事,約翰給予一個神學主題,「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第一是否指次序上的第一?抑或另有深意?又我們如何理解神蹟?神蹟是否指因水變酒超越科學理性所能解釋的現象?還是另有更深層的意涵?簡單來說,約翰在此使用的希臘詞是  σημεῖον (sēmeion)意指「記號」或「標誌」,不是神蹟。有別於神蹟強調這事件,記號關注這事件要指向的事。

根據約翰的傳統(啟示錄十   7–9),天國的筵席是一場婚宴,象徵基督與教會之間的關係,預示耶穌救贖工作的完成。教會既是基督的身體,也是祂的新娘(參林後十一 2)。因此,約翰福音選擇以婚宴作為耶穌行第一件神蹟,並非偶然,而是刻意透過婚宴的喜慶氛圍,帶出耶穌所要成就的救恩。這段對婚宴的敘述帶出兩個重要神學觀點:第一,救恩不是事件發展的結果,而是一切事件的起因;第二,救恩不是要等到耶穌再來時才實現,而是在當下已經臨在並開始實現。正如每當我們看見天上的彩虹,便會聯想起上主與萬物立約的記號(創世記九   8–17);同樣地,每次我們參與婚宴,也應讓我們想起天國的筵席——耶穌的承諾與祂所帶來的救恩。因此,婚禮的擺酒與「去飲」不僅是社交活動,更蘊含深刻的神學意義。

沿著這個思路思考,婚宴中「缺酒」成為破壞整體氣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耶穌將水變為酒,以維持婚宴的歡慶氛圍。這引發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何婚宴一定要有酒?為何飲酒與慶祝和歡樂劃上等號?耶穌將水變酒的行動,似乎不僅未對飲酒文化作出批判性的反思,反而在某程度上強化了既有的飲酒文化。這些質疑與批評是完合理的。事實上,這段故事對於那些面對酗酒問題的人而言,可能並無實質幫助。

慶祝與酒之間的密切關係反映了當時的文化。例如,阿摩司書九  14  記載:「我要使以色列被擄的子民歸回;他們要重修荒廢的城鎮,居住在其中;栽植葡萄園,喝其中所出的酒……」我們或許不必認同以酒作為慶祝的方式,但需要理解,在當時的文化中,酒與慶祝是密不可分的。第二,耶穌將水變為酒的行動是一個「記號」,不是神蹟,用以指出他的救恩不會因外在環境而受阻,反而他必定會完成救恩的使命。耶穌在婚宴中不被察覺的行動,正向我們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他一直在看顧並保守我們,使我們不至失去對救恩的慶祝與盼望。

我們感謝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面對不同程度的艱難,以致感到無事可慶祝,也無心慶祝。這不僅源於個人的處境,例如疾病、人際關係的張力、工作和經濟壓力等,更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充滿監控、互信崩潰、權力濫用、不講理,以及義人受害。在這樣的處境中,我們或許仍能「圍爐」——彼此關心、互相打氣——但卻說不出「慶祝」的話語。事實上,約翰福音成書於第一世紀末,當時的基督徒群體也不享有自由。啟示錄的寫作背景也是信徒面對迫害與壓迫。儘管如此,約翰提醒我們,不要因此失去對天國筵席邀請的盼望。生活中的不公義或許奪去了我們的歡笑,但耶穌所成就的救恩,使我們仍能以最大的盼望對抗失望、以最大的信心對抗荒謬、以最大的愛心對抗冷漠。

最後,或許,你會對於我以上的詮釋有所疑問,因為我的詮釋帶有一定程度寓意釋經。約翰說,這是第一個記號。記號超越事件本身,具有象徵與指向意義。神蹟只關注水變酒的奇妙過程,但記號卻留意這個行動所指向的更深層意涵——耶穌的救恩,以及祂幫助我們不陷於失去對救恩的慶祝與盼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