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文譯本對小子有一個很好的翻譯,小子就是微不足道的人。用現代術語,小子就是弱勢社群。小子的人數不少,但人多卻不足以改造社會,因為他們是微不足道。他們只是被可憐,而不是被尊重;只是被救濟,而不是被充權。因此,在討論對小子應有的態度之前,馬太刻意將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討論放在前。
「屁股指導頭腦」
「天國裡誰為大」是要向讀者說明要先放下地位、身分和權力成為小孩子才可以進天國。也只有這樣的人,他才可以會接待其他小孩子和小子。為何只有放下地位、身分和權力才可以接待小孩子和小子?因為一個人的位置決定一個人的視野。毛澤東說得很傳神,「屁股指導頭腦」。即你坐甚麼位,你就有甚麼想法。一位曾任職一間上市公司高層的弟兄曾對我說,他本不支持就最低工資立法,因為這是違反市場。再者,有人總會走法律隙。然而,當他有機會在商場洗手間看見有清潔工人坐在一旁食飯盒時,他改變支持最低工資立法,因為這清潔工人要做一份半工才可以使家人糊口。我們沒有可能完全放下我們當下的位置,因為我們真的不是住在深水埗或大角咀,也不是勞動工人。所以,學習謙卑就成為一個很重要過程。然而,謙卑不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課題,不但因為小孩子的特徵與道德修養的謙卑沒有直接關係,更因為我們曾遇見一位謙卑的人可以對離婚的人只有批評,沒有同在,而為何一位謙卑的人可以對香港126萬貧窮人的社會沒有反應,只傳福音。因此,謙卑基本上是關乎一個人的視野,就是從沒有地位、身分、權力,甚至既定的傳統和價值的視野去重新認識和理解事物。除了不是從個人道德修養去理解謙卑外,回轉成為小孩子更是從他對小孩子的態度和行動來理解。所以,天國不是謙卑人的地方,而是屬於那些接待和歡迎小孩子,並看他們是朋友的人。
小子是誰
說完了小孩子後,耶穌就提到小子。小子是否小孩子?不是,因為小子在馬太福音的用法有特定意思;是,因為小孩子和小子都是微不足道的人。所以,第6-14節所講的是延續第1-5節的基本信息,就是對微不足道的人之接待。
誰是小子?單從這段經文,我們得不出答案。但在馬太福音的用語中,小子有三個含意。第一,他們是那些缺乏基本需要的人。例如,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小子的一個,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又太廿五有關綿羊和山羊的比喻中,耶穌說,「你們既作在我兄弟中一個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第二,他們是那些被標籤、被排斥、被指控,甚至被暴力對待的人。在耶穌的時代,小子是外邦人、妓女、稅官,甚至女人。今日,他們可能是被標籤為激進的80後、新來港人士、智障人士、同性戀者等。耶穌說,「不要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面的。」(節10)第三,他們是迷失的人(節14)。我們要問:他們的迷失是因他們是罪人還是被罪所犯的結果?我們不需要以二元的態度看這問題,但過份對人是罪人的偏重使我們失去認識人是被罪者。若罪人需要的拯救是寬恕和復和的話,被罪所犯的人需要的拯救就是對罪的結構之批判和改造。高地價政策、缺乏公平競爭法和經濟主義的社會已徹底侵犯我們了。
當被吩咐去回應小子的需要時,我們慢慢認識我們的上主是一位顧念小子的上主,也是小子的上主。上主不介意與小子一起影響祂的尊貴性和客觀性,也不擔心祂的選擇會帶來政治不正確,因為選擇與小子一起本身是一個道德選擇,而非政治上的考慮。可惜的是,一個自稱為服務弱勢社群的政府竟然對劉曉波獲取Nobel和平獎不予置評。
我們就是小子
22年前,我曾服事的教會只有二十多人。兩年的服事後,人數沒有明顯增加。甚至20年後的今日,教會的人數也是如此。所以,教會合併的討論常常成為議程之一。雖然我不再是這教會的傳道人,但我仍需要問:為何這教會仍要存在?
我服事時,教會的會友中有一群為數十人左右的長者。探訪就成為牧者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仍記得那位單獨住在重慶大夏和經營賓館的老太太,另一位住在黃大仙的長者。間中跟她們飲茶或帶她們覆疹是牧養之一。她們每月的奉獻二至三佰元,但她們每月總是預留錢奉獻。然而,當時年青的我,總希望教會人數增長,所以,自己給自己壓力不少,甚至令教會弟兄姊妹的壓力也不少。攪甚麼祈禱會、門徒訓練班、佈道隊。這一切活動沒有錯,但若是為了增加人數,這就錯了。過了20年,我終於接受這間教會存在的理由,不是要人數增加,而是讓為這些長者在晚年有所屬,也不用擔心身後事。當然,這與人數增加沒有對立,但也不一定需要同時發展。我的經歷不是要求所有教會應要如此,而是教會可以如此。成為小子或微不足道的教會並不偉大,也絕不浪漫,而是我們呼召原是為此。所以,我今日繼續與居港權人士、同性戀者、貧窮人、菜園村的人一起挑戰絆倒人的建制。
我們曾是小子,如今也是小子。謹記主的話,「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
不錯,教會讓一個人感到有所歸屬都是好的,活動場所卻到處都是。
回覆刪除第二段有關放下地位、身分和權力的討論,想起那位在腓立比書二章被形容為“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基督,我無話可說。
回覆刪除Kenship, 你說得對. 我們被吩咐如何對待小子時, 上主的道成肉身親身向我們示範了.
回覆刪除新來港一個多月,普通話堂和廣東話堂都去過,但每次聽道的時間,似乎都淪為一種任務,坐在台下,心中鮮有感動。每次的證道,多是一種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或是成功學一般的福音傳銷,要么感覺空洞,要么感覺荒謬,卻而從未感覺過被主愛所抱著的感覺。聽龔老師說你以前教會的故事,讓我重溫了初信時的那份感動,令我這新來港的“小子”的心裡好受許多。
回覆刪除看到福音書里那些麻風病人,妓女和撒瑪利亞人,總能想到自己,雖然你努力想融入這多元的社會之中,但卻感到鴻溝無處不在;語言上的障礙無時不刻的將你標籤為一個“外邦人”,也許你費勁千辛萬苦鼓起勇氣講出一句結結巴巴的廣東話時,對方的回應卻是:你還是和我講普通話好了。想起從小學英語的日子,從一開始就是在一個恐怖的氛圍中學習,說不對,寫錯了,都要在全班罰站,末了還要帶回家罰抄,十遍二十遍已是家常便飯,這許多年,開口言說信心早已被摧殘殆盡……
有機會接觸到香港的教育和醫療,再回首自己這十幾年來所受的教育和醫療,只覺慘不忍睹,只覺自己作為一個人,被摧殘,被剝奪的,太多,太多……以致我每每見到香港的同學,都有種難以抗拒的自卑。加之經濟上的拮据和課業上的重負,就更覺得自己軟弱無力,更覺得被邊緣化。
總期望在每週的崇拜中獲得些許慰藉,但卻總是失望。普通話堂讓我在這圈子里更加沉溺,好似都沒有離開過內地,尤其是在劉曉波獲獎后的那周,非但對他的獲獎隻字不提,反倒說要為這叫祖國的地方禱告,它最近遇到了不少麻煩,例如海南的洪水,例如諾貝爾給了劉曉波……這讓我無比憤怒和噁心。在中大地鐵站要求釋放劉曉波的海報上,一行簡體字寫著:不要唯恐天下不乱!!!诺贝尔已与政治沾边,已不纯粹!!!我想這也算是這個圈子的寫照,你就來自這樂於將先知釘上十架,為魔鬼高唱凱歌的地方,別無選擇。你也能理解別人對你的看法:國人視你為異類,港人視你為外邦……
“小子”就是像我這樣的人,謝謝龔老師的文章,讓我想起了初信之時對因愛而生的溫暖和感動,讓我相信即便我一無所有,主也會抱著我。
joey: 看完你的留言, 心中很沉重, 不是因為你的遭遇, 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接待你. 生命中總有很多限制(外來和本身). 雖然這是人的現況, 但人又不會滿足於此, 因為上主使我們對超越的嚮往. 我們確實在限制與超越中徘徊, 但願我們彼此結連與倚靠,可以在限制中感自然, 也在限制中有不滿足.
回覆刪除Joey: 請恕我唐突。歡迎你來到這個冷漠的城市!如果不介意,我想邀請你到我們的教會來參與崇拜試試看。地區離中大不遠,是廣東話的講道,詩歌主要是粵語,也有國語的。
回覆刪除有興趣請留言回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