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你認識你所跟隨的耶穌是誰嗎?(可六45-52)

對於門徒因耶穌在海面上走而甚驚慌的反應,作者馬可的評論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馬可的評論是否中肯?我們先要理解他所指的分餅是一回甚麼的事。若按故事的上下文,分餅應該是指我們熟識的五餅二魚的故事。對馬可來說,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絕對是一件神蹟,而門徒應該從中認識耶穌是上主的兒子,但問題是,門徒似乎沒有從中認識耶穌的身分,以致他們因耶穌在海面上走而被嚇呆,甚至認為他是鬼怪。門徒的愚頑不是因為這是人的正常反應,而是因為他們還未真正接受耶穌是上主的兒子。讓我跟你們分享教會近日一件驚慌的事。



基督徒認識耶穌是祂滿有恩典和憐憫,而典範例子是與罪人、妓女和稅吏一同吃飯。罪人、妓女和稅吏等是否在耶穌眼中是罪人還是他們是被罪者?若他們是罪人,耶穌與他們吃飯的重點可能就是勸導他們不要再犯罪;若他們是被罪者(即受害者),耶穌與他們吃飯的重點就是要表達他站在他們一方,接納他們,挑戰傷害他們的人和制度。那一個理解正確?我們不知道耶穌是否有勸導他們不要犯罪,但從法利賽人對耶穌與罪人、妓女和稅吏吃飯的不滿意卻反映耶穌與他們吃飯的行動是挑戰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標籤。耶穌的吃飯表達他們被上主所愛,也應被社會尊重而不是排斥。相反,若耶穌勸導罪人、妓女和稅吏悔改的話,我相信法利賽人必然很支持耶穌。至於耶穌是否有勸導他們和如何看他們的身分,這是耶穌與他們的事,與周遭的人無關。為何周遭的人那麼緊張?


有教會(香港浸信會聯會、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及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選擇以刊登廣告,以神的設計、神的律法和神的審判批評同性戀行為是罪,而不是刊登廣告,邀請他們一同吃飯,建立友誼,挑戰社會歧視。聲明說,「呼籲基督徒效法基督,要對罪惡心思行為絶不妥協,惟對陷入罪途及有相關傾向的人,則應予愛心關懷並援助(約三:17);教會更須向會眾推行相關的聖經教導,以達成基督的大使命!」為何他們的呼籲沒有提及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甚至多年來對他們造成的傷害?為何他們的呼籲不是朋友的邀請,一起吃飯,建立友誼?這些教會豈不是經歷和宣講那與罪人、妓女和稅吏吃飯,並滿有恩典和憐憫的上主,但他們對待同性戀卻完全忘記了上主的恩典。為何教會對同性戀變得如此驚慌,甚至「見鬼」?按馬可評論,「因為他們不明白耶穌與罪人、妓女和稅吏一同吃飯,心裡還是愚頑。」


門徒因耶穌在海面上走而感驚慌,因為他們將這行為聯想起鬼怪。門徒的聯想不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捕魚為生的門徒對海上鬼怪的故事並不陌生。那麼,門徒的愚頑不必然因為他們不信,而是因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受制於他們昔日的經驗。一方面,昔日經驗指人生經驗。另一方面,昔日經驗也指信仰的經驗。以信仰經驗為例,信仰經驗讓我們對耶穌有很基礎的認識,但同時,我們要擺脫經驗的固定性,以致經驗沒有侷限我們,反而讓我們去開拓。例如,在福音書的記載中,患病的都被耶穌醫治。耶穌是醫治者是我們對耶穌很基礎的認識,但我們不應侷限以此對耶穌的認識。否則,當我們的病情或親朋的病情得不到醫治時,我們就很難接受耶穌是醫治者。另一例子就是早期教會所面對的情況。一方面,猶太人受猶太教主義所限,未能認識耶穌是彌賽亞。另一方面,成為基督徒的猶太人仍受猶太教主義所限,未能完全接受外邦人成為基督徒。然而,沒有猶太人彌賽亞經驗,我們不可能理解耶穌的身分。然而,個人的驚慌不只是對個人的影響,更由此影響周遭的人,因為他們被視為鬼怪了。我們與罪人、妓女和稅吏一樣,都是罪人和蒙恩的人,不要看待他們的鬼怪。


你認識你所跟隨的耶穌是誰嗎?祂餵飽五千人、在海面上走、與罪人、妓女和稅吏一同吃飯、醫治病人。這樣的一位主如何讓我們面對人生的不幸和突發、社會中的貧窮者、同性戀者和患病者。在驚慌中,耶穌向我們說,「不要怕!」我們要認識我們所跟隨的耶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