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邊緣與中心:信仰,生活與政治


自序

我在中心還是在邊緣?從社會角度來說,我不屬於邊緣,因為我家庭總收入屬於高收入一族。但從教會角度來說,我不屬於中心,因為教會的主流不太接受我對信仰的詮釋。所以,邊緣與中心的相對性是從它們在何種關係上來理解,而非固定和絕對。那麼,我們是否不應該用邊緣與中心作為思考工具?答案不是,因為邊緣與中心的相對性和不固定性沒有否定它真實的存在,反而它要求我們以較靈活性辯證性和自我批判地理解邊緣與中心的關係,不陷於簡化和機械化二元思維,也不將對方妖化。

在邊緣與中心,我選擇從邊緣者角度看事物。選擇一詞本身已含意偏見,但偏見不等於偏差。因為重點不是多角度對事物的理解,而是從多角度出發後,評論者選擇以甚麼角度詮釋事物。我選擇從邊緣者角度。選擇邊緣者角度不是因為他們的角度是必然正確,而是因為他們的角度往往被社會論述壓抑了。如果不刻意從他們角度說話的話,他們的聲音只會遭滅聲。邊緣者角度只是一個立場,所以,它走向對話,以不卑不亢態度對話。在內文,我常引用毛澤東一句話,屁股指導頭腦就是我的意思。


在邊緣與中心,我選擇站在邊緣者的需要。需要一詞關乎一個道德訴求,但這不是資本主義生活形態的思維。在資本主義下,需要只有消費主義下的含意,沒有道德意含。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需要滿足邊緣者的需要,因為邊緣者沒有經濟回饋,反而他們要自力更新,提昇競爭能力。然而,邊緣者的出現不純是因他們不負責任的結果,更是因被剝削的結果。我們不需要否定邊緣者的弱競爭力相對地弱,但競爭力較強的一群沒有因此對他們有額外照顧和保障,反而以各種論述和制度進一步剝削他們。因此,選擇站在邊緣者的需要,不是因對他們的可憐,而是因對公義的回應。

在邊緣與中心,我選擇與中心保持距離。距離一詞就是拒絕被中心同化,因為任何權力本身都有一種吸納力。如起初所說,邊緣與中心是互動的。在邊緣之邊,也存在中心與邊緣;同樣,在中心之心,也存在邊緣與中心。事實上,我們看見曾為邊緣發聲和奮鬥的人最後成為邊緣的中心,只滿足自已的權力慾。同樣,我們也看見在中心的人努力為邊緣的爭取公義,不戀棧權力。選擇邊緣就是拒絕被中心同化。

本書嘗試從邊緣角度探討信仰生活和政治在邊緣與中心的關係。本書主要收集我於2010-13年期間在時代論壇出版的文章,其中我補充了多篇未刊登文章。在此,我特別要多謝時代論壇》讓我有自己專欄。不知不覺,從19997月到現在,我已寫了14,而因這專欄已出版的書,計有《日光之下》、《九七後夢幻世界》和《野蠻與文明》等。今次,再得蒙社長錦洪兄和總編文威兄賞識和邀請結集出版,我抱著興奮,並戰戰競競的心情答應了。願這書能表達出邊緣者的角度鼓勵我們站在邊緣者的需要上,並有勇氣選擇與中心保持距離。

寫於蘇格蘭格拉斯歌
20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