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教育主日: 經驗貧乏的時代



「老師是教人,而不是教書。」我相信每一老師都會認同這句話,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傾向教書多於教人。我認為有二個主要原因;

第一,現代社會特性之一就是哈伯瑪斯所說的,系統system)主動了生活世界(lifeworld)。簡單來說,生活世界是一個由人們相遇下的互動社會,秩序是隨意的,因為不同人的組合就有不同相處方式。但當生活世界因著人數增加和要處理的內容變得複雜時,我們就開始思考系統的需要。例如,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就是一個系統,嘗試為接受教育和考試者提供一個秩序。然而,系統的特性是以界定(任何界定就是限制)、效率(可量度和速度)和功能取向為主。當系統不再以配合人們的生活世界,反要求人們配合系統時,教育就成為教書多於教人。這是今日的處境。

第二,學校從一個鼓勵說故事和聽故事的群體轉向對社會象徵的倚靠簡單來說,故事強調價值和生命經驗,彼此分享,讓人們有更大空間想像,甚至追求他們的心願至於象徵,它是由社會製造出來的意義與價值,目的是吸納和使人歸化,甚至取締人們的目的故事是充權,象徵是去權例如,所謂名校不只是一個客觀描述(入讀大學百分率),更象徵著某些社會地位。為了維護或追求這社會象徵,我們投放大量資源,但這社會象徵可能與教育沒有關係。又在社會象徵下,台灣教育被看為次等

在系統和社會象徵控制下,我們沒有太多空間思考和追求個人夢想,因為我們無意識地以社會象徵取代個人經驗。不但如此,我們的經驗只限於數字,沒有創造生命經驗可言。結果,有中學生說她的心願是嫁個有錢人,也有學生說她的心願是成為香港小姐。當這成為人生目標時,這是社會的可悲。至於老師,他們的夢想就是快點到假期,而台灣老師,多選擇在50歲退休。我們說,賭博是錯誤,不只是因為它可能令人沉迷,成為病態賭徒,更因為整個賭博過程沒有豐富我們人生經驗,更將贏大錢成為人生目標。這是經驗貧乏的典型。這正是我們今日教育可能有的現狀。

面對一個去生命的社會,找回生命的正常感覺是重要的。就此,我們有兩個進路。第一,多看生命中的美善,被他們吸引,從而反思當下的生命。例如,當往外地旅遊時,看見生活世界的色彩,我們就會質疑今日的生活。第二,透過站在界限以外,揭穿生命的偽裝。讓我跟你們分享一件事。早前,我協助教育局撰寫課程,其中一課是關乎誠實。我們選擇的教案內容是有關老師不誠實,而最後,老師承認錯誤,並向同學道歉。對於這教案,學校老師和教育局並不接受。理由一,老師不可以不誠實;理由二,德育教育是要從正面的,所以,不誠實是負面的。奇怪的是,為何老師不可犯錯?知錯能過不是正面教育嗎?這經驗令我想起近月內林慧思老師一事。我個人認為重點不是她講粗口,而是由家長、教育局、公眾,甚至教師等共同塑造一個不可犯錯的教師。林慧思老師讓我們看見社會象徵對老師描述的可怕。為了保存老師的社會象徵,我們社會接受不了會犯錯的老師,並活在自己設計的虛偽中。最後,我們經驗變得很貧乏,很單一。

今日的聖經故事的重點(可二23-28)正是我以上所關注的課題。沒有人會主動挑戰安息日的安排,不但因為這已是文化一部份,不覺得安息日的要求是有問題,更因為反對者會因他的反對付代價。耶穌和門徒不是刻意不遵守安息日的規定,而是他們不認為要將日常生活從屬於安息日的系統。所以,他們不會為一個小小行動(執去地上的麥穗)而煩惱。然而,這一個小小行動卻挑戰一個很大的系統和社會象徵,並改造當時安息日的實踐。這有點像美國黑人Rose Parks刻意座在只供白人座的巴士位置上,而挑戰當時種族歧視下的不公義制度。

耶穌提醒我們,「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同樣,學校和教育制度是為學生和老師設立的,學生和老師不是為學校和教育制度設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