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傳統選擇約十七6-19作為教會年復活後第七主日的福音。這安排是要回答一個重要問題,即信徒如何理解他們當下在世上的角色,並由此而來如何生活。這問題出現的因由是:當耶穌已從死裡復活,並升天後,信徒就很自然期待他們將會跟耶穌一樣,復活和升天,但現實是,信徒仍在世上,甚至遇上不同程度的迫害和生活困難。如何繼續持守對耶穌的信仰是神學、生活和實存課題。
耶穌祈禱說,「你(聖父)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信徒)到世上。」(第18節)信徒仍未跟隨耶穌復活和升天,不是因為時間未到,以致要以耐性的態度等待將來的救贖日子,反而因為像耶穌一樣,信徒是被差到世上,實踐上主的使命,即見證上主的恩典和正義。所以,信徒絕非遺民,以消極和無奈的態度度日,而是帶著上主的使命積極地和改造地在世上生活。耐性和等待固然須要,但實踐以上主國為基礎的願景和勇氣更是信徒應有的態度。基於此,我們對耶穌說-「他們(信徒)不界」(第14、16節)-才不會誤解。「信徒不屬於世界」不是屬於一種異鄉者思維,更不是支持信徒不需要關注和參與世界的社會政治事務的聖經理據,反而說出一種因被差到一個不屬於他們的世界去見證而來的狀態。所以,「他們(信徒)不屬世界」不是要求信徒只關心屬靈事,而是要清楚認識自己在世界的宣教士身分。
耶穌很清楚被差到世上的經驗,因為祂也是被差的一位。其中,耶穌說,「世界恨他們。」(第14節)事實上,耶穌的被釘在十字架上就是祂對被恨的最真實體驗。因此,祂特別向聖父祈禱,「只求你(聖父)保全他們,使他們脫離那惡者。」(第11、12、15節)第一,耶穌的祈禱指出聖父對信徒的保守,因為他們已是聖父的兒女。(第9節)第二,免受災難絕非生活目的,而是可以實踐上主的使命。此外,第三,耶穌更為信徒祈求,「求你(聖父)用真理使他們(信徒)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第17節)為何信徒須要成聖?成聖是甚麼?如何可以成聖?簡單來說,成聖不是一個道德關注,而是關乎所屬,即成聖者是屬於上主的人,從其他人和事分別出來的。那麼,成聖對信徒的重要就是提醒他們不屬於世界,而是屬於聖父。信徒的成聖不是他們努力的結果,而是因上主的道,一切源自恩典。
然而,今日的信徒和教會可能漸漸忘記他們是被差到在世界,甚至可能被世界的社化了。例如,信徒和教會像世界的人一樣,只努力為自己生存,只為自己累積財富,但與被差者身份無關。又信徒和教會像世界的人一樣,主動向權力順服和奉承,缺乏被差者在世界見證的視野和勇氣。說回來,甚麼是被差的身份?如何實踐被差的身份?例如,在工作的被差,我們就以禮物的態度工作,並以公義建立關係。在香港的被差,我們就以建立一個包容和公義的社會秩序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