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棕枝主日:歡欣,抱怨與痛心 (路十九28 - 44)



今日是教會傳統的棕枝主日,即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面對受苦。教會稱這星期是聖週。今日選讀的經課,路十九28-44。對於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一事,不同群體有不同態度。第一個群體是耶穌的門徒。他們開心地喊:「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第二個群體是法利賽人。他們向耶穌投訴,「老師,責備你的門徒吧!」第三個不是群體,是耶穌本人。他心痛地說,「日子將到,你的仇敵要築起土壘包圍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消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不知道你蒙眷顧的時候。」在同一時空下,對同一事件有三種不同感受,分別為歡欣、抱怨和痛心。為何他們有這些不同感受?

耶穌門徒的歡欣反映他們接受耶穌是奉主名來的王,因為他們見過他一切異能。究竟門徒見過耶穌甚麼異能?給五千人喫飽、趕鬼、治病?可能是,但按路加記載,施洗約翰曾差派門徒問耶穌,「你是我們要等候的那位嗎?」耶穌回答他們:「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告訴約翰:就是盲人看見,瘸子行走,麻風病人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路七22)耶穌的回應與耶穌以路四18-19描述他在世上的宣教是呼應的。不同之處是路四是講的,路七是行動。門徒對耶穌的反應是「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這與路二14天使的宣告是配合的,「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然而,今日信徒對耶穌的歡欣多是個人靈恩經驗,而相對地少因弱勢群體得到照顧和公義而歡欣。

法利賽人的不滿反映在他們稱耶穌為夫子,拒絕用門徒對耶穌的稱呼-王和主。這不是因為法利賽人擔心耶穌以主和王的身份進入耶路撒冷而可能引起羅馬官員對猶太地的干涉,反而因為這是他們一直對待耶穌的態度,即不承認耶穌擁有獨有權柄。為何法利賽人拒絕接受耶穌是王?一方面,這是個人選擇。例如,在最近一次立法會議員新界東補選一事,有人支持梁天琦,有人支持黃成智,有人支持周浩鼎。另一方面,這不是個人選擇,而是群體選擇,因為耶穌挑戰他們的權威,並由此製造出來的地位、利益和權力。這像今天所說的黨性決定人性。然而,這種由意識形態建立的群體習性非只屬於有權勢者。否則,弱勢群體就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剌。

門徒與法利賽人對耶穌主入耶路撒冷的不同反應反映二種態度:第一,門徒從邊緣者角度看耶穌,而法利賽人從有權者看耶穌。第二,門徒從他們個人與耶穌的關係認識耶穌,而法利賽人從群體習性認識耶穌。是否門徒觀點比法利賽人觀點更準確?還是他們都牽涉構造他們自己的耶穌呢?那麼,讓我們看一看耶穌對他進入耶路撒冷的態度(我不排除這可能是路加對耶穌的建構)。

在門徒歡欣與法利賽抱怨之中,耶穌的心情很沉重。他說,「你不知道你蒙眷顧的時候」,因為他們拒絕悔改、拒絕被擁抱。福音本是對他們的拯救,但卻最終成為對他們的審判。耶穌對耶路撒冷的痛心不是因他快將受苦,反而這是他一直對耶路撒冷的掛心。他曾說,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少次想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可是你們不願意。(十三34

在十九42 - 44節,耶穌多次提到你。誰是你?若你是耶路撒冷的話,耶路撒冷何來可以有意識回應耶穌呢?因此,你是指到某些人。他們不可能是盲人、瘸子、麻風、病人、聾子、死人和窮人,因為他們已稱呼耶穌為主為王。那麼,這些令耶穌心痛的應是敵擋他的猶太宗教領袖。第一,他們將羅馬以暴力建立的平安代替從上主而來的公義平安。羅馬平安只製造一個表面穩定和繁榮的社會,因為它是一個以暴力壓制異見者的社會。用當下語,羅馬平安是中國政府提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二,他們沒有運用其權力維護受壓迫者,反保護既得利益者。他們只著眼於眼前利益,沒有為下一代人著想,不理會耶路撒冷的將來。看見自己的城市沉淪、無辜者受害、橫權當道、沒有悔改的猶太宗教領袖,耶穌的心痛了。對於耶穌的心情,我相信當下香港人很有共鳴。


以上三種對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感受沒有要求我們選擇那一種感受,但向我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耶穌的福音為香港社會帶來甚麼和誰的歡欣和抱怨?貧窮人的歡欣還是建制者的歡欣?貧窮人的抱怨還是建制者的抱怨?我們要看重誰的1歡欣和誰的抱怨呢?還是隔靴搔癢的福音?第二,面對謊謬的香港,在心痛之餘,我們(教會)可以為這城市做甚麼或成為甚麼,讓無辜者知道上主沒有放棄我們,黑暗沒有勝利?求上主堅固我們。這是福音對我們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