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功成神學與成功神學 (民27:12-17)


如何定義成功?成功有甚麼重要?如何達到成功?我成功嗎?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身分對以上問題都有不同理解。例如,學生時代可能傾向以成績來量度成功,後來就可能以有那女朋友或那男朋友作為成功,找到工作是成功等等。然而,若以達成期望來理解成功時,遺憾可能比成功多。那麼,問題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承載遺憾。
今日,我選擇摩西的一個片段跟你們分享。若要說出摩西的遺憾,我相信很多人會認為其中一事是他最後沒有跟以色列人進入上主應許之地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這亞巴琳山脈,看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看了以後,你也必歸到你祖先那裡,像你哥哥亞倫歸去一樣。因為你們在尋的曠野,當會眾爭鬧的時候,違背了我的命令,在取水之事上沒有在會眾眼前尊我為聖。」這水就是尋的曠野中,加低斯的米利巴水。(民廿七12-14)(參考:民廿1-13
對於上主的判決,我們當中有人會感到不滿。第一,上主的懲罰沒有按比例原則。即不准許摩西進入迦南來懲罰摩西不跟從上主吩咐的方法令磐石出水是否過重?例如,偷一百元跟一千萬元所受懲罰應是不同。第二,縱使摩西犯了大錯,不尊上主為聖,但上主的判決不應只看摩西這單一事件,應要看摩西的一生。用現代講法,上主沒有考慮摩西的感化報告。當然,我們當中也有人沒有覺得要為摩西伸辯,因為上主的判決不可能是不公平的。我們只可以接受,反而我們的不接受反映我們更大的自義。在誰對誰錯的爭論下,究竟摩西本人如何理解這事?
按民廿七,摩西沒有就此事有個人情緒的反應,反而他關心以色列人的前途。他說,「願耶和華,賜萬人氣息的神,立一個人治理會眾,可以在他們面前出入,引導他們進出,免得耶和華的會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15-17摩西對他個人遭遇的沉默了是否反映他接受上主的判決?是否摩西不介意進入迦南與否?又或我們因著摩西的遭遇而提出的問題(即懲罰公平)是否錯誤?
我想起司徒華先生曾說,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在。」不論你如何評價司徒華先生,但他這句話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成功不是從我個人福禍和榮辱來決定,而是從事件的本身。我固然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若放在摩西身上,成功不是摩西本人是否可以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而是以色列人可以成功進入迦南。摩西的重要跟每一個人都一樣,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努力,但絕不是沒有摩西就不行。當摩西存這樣態度時,他或許仍會介懷未能進入迦南,但他卻會為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指日可待而歡欣。「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在」不只屬於領袖應有的氣魄,也是人生的座右銘
第二,猶太人拉比 Jonathan Sacks 對摩西遭遇有這樣解釋,「摩西之不可以進入迦南原因之一,就是不同時代需要不同領袖,沒有一個領袖是永恆的。」意即,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並在曠野生活的摩西不一定適合帶領以色列人進佔迦南,與不同族群打仗。同樣,一個適合進佔和打仗的領袖不一定適合建立社會制度。所以,摩西進不入迦南不是一件遺憾事,也不是被上主放棄了,而是他要接受自身限制和歷史任務的完成。似乎,摩西也明白這道理,以致他知道他進不入迦南的第一個問題是他的接班人。若接受 Sacks 這解釋,上主對摩西的懲罰是否公平、是否合比例和是否用這懲罰方法等就不是問題了。或許,我們仍不肯定領袖輪替是否摩西進不入迦南這件事的重點,但摩西要接受他的限制,並願意將他的尊榮給接班人,並在眾人面前肯定他。摩西的經驗向我們展示領袖對自限的意識,願意放下和接捧的胸襟。
第三,若以成功進入迦南作為指標的話,約書亞在以色列人的地位應比摩西高,但現實並不是。以色列人對摩西的尊敬反映成就(進迦南)並不比人格重要。摩西不只是將他們從被擄取回自由和從鬆散的個人和群體成為一個民族,更是在他們犯罪時,與他們一起掙扎和對抗,又在他們求上主寬恕時,為他們付上自己生命。然而,在以色列人傳統,只有上主才是上主,所以,摩西沒有成為以色列人的崇拜對象,卻是一個典範。那麼,摩西進不入迦南不需要看成為他一生最大污點和遺憾,而是這是人。我們不需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和掩飾,也無需將錯誤放大。
摩西的遭遇讓我們思考成功有不同層面意思。成功可以是「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在。」成功是在適當時候願意退下,並全心祝福接捧者。成功不在於一個人外在的成就,卻在於他的人格,並他委身於甚麼價值。然而,成功不是沒有遺憾,也不是完美,而是做回人,即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摩西的成功跟流行教會的成功神學 (強調逢凶化吉,虔誠就有好結果,凡祈求就得著) 有很大不同。這不是觀點與角度. 成功神學強迫信仰配合我們對成功的期盼,而不是從神學反思成功隱藏的工具理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