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因為這是人的決定還是被決定,人總是在旅途中,即離開這處到某一處。很多時候,我們都能解釋為何要離開,也知道要往那裡去。但有時,我們能解釋要離開,但卻不肯定要往那裡去。這不是因為人生沒有規劃,而是因為人生不一定由自己規劃。雖是如此,但我們又不需過分焦慮,不只是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更因為為我們緣故而走前一步的耶穌,不只已為我們預備了以家為目的地的住處,更為我們開闢了一條往目的地的路。
對於那些愛冒險的人,要去那裡和如何去那裡等問題不是重要的。美國詩人 Robert Frost 曾說,
在樹林中有兩條路,我會選擇少人走的路,這將會帶來很大分別。
Frost鼓勵我們要有冒險精神,不要走多人走的路。這多人走的路不會帶給人太多驚喜,反而這多人走的路會令人不自覺將他人的價值看成為自己的價值,漸漸失去生命中的好奇與冒險。所以,有人不會因為耶穌預備了目的地的住處和開闢了一條往目的地的路而歡喜。然而,耶穌開闢的路卻是少人走的路,甚至祂所預備的是以終末出現。換句話說,耶穌的路並不如想像中安舒,反而處處充滿驚嚇和驚訝。怪不得,Frost說,
上主,請你原諒我對你所做這些小玩笑,而我會原諒你向我做的大玩笑。
耶穌的路所開的玩笑真的可大可小。
那些在人生旅途中走得很辛苦的人對耶穌所說的得到安慰,因為他們覺得要回家的需要。Robert Frost 說,
家是那處,當你一定要到那裡時,他們就一定接受你。
家的重點不是一個地理空間,而是關乎住在這地理空間的人如何彼此看待、接受、和尊重。所以,有人選擇離家出走,不一定因為他對他的家不負責任,也可能因為這名義是家的家不是家。當然,有人選擇離家,因為他們要為其他人建立另一個家。從此看來,耶穌為我們預備的地方,不是一種酒店式服務(即執拾房間),而是隨時都準備好歡迎我們的家,長住還是短暫也好。這個家不是由人成就多少決定他在這家的地位。這個家不是審判性(non-judgmental),而是以愛與接納為基礎。我開始明白內子常說,「若可以,我們的房子會預留地方給孩子隨時回來住。」她指的孩子是日後已結婚的女兒們。
若人生是在旅途中,死亡是旅途的結束,但因耶穌到聖父那裡為我們預備住處,死亡就不是結束之意,而是歸家。歸家,不但因為在那裡,人可以安息了(留意:按創一,安息是沒有有晚上和早上),更因為在那裡,人可以自由地和真誠地分享旅途中的經歷。在其中,上主和聖徒對我們的經歷充滿好奇,我們也如是。家就是團契。歸家含意我們是上主的兒女,上主接我們回到祂那裡去。在歸家下,死亡是分離(與其他在旅途中的同行者),也是團聚。 這弔詭只有在終極才可解決,而當下,我們帶著淚,也稍以微笑歡送。
在母親節的今日,我們當中有些母親歸家了。至於那些仍與我們在旅途中的,我們要回家,不只為要照顧母親,也是我們的需要,被她擁抱,在團契中相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