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關乎聖子的誕生,我們的焦點自然落在這誕生孩子身上。路二41-52是福音書唯一記錄耶穌的青少年。這記錄的重點要帶出耶穌的身份,即他不只在猶太人傳統下成長,他更是聖父的兒子。透過青少年耶穌在聖殿的對答和順從父母,路加以「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總結耶穌青少年的成長。對很多基督徒家庭,耶穌的青少年成長成為基督徒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約瑟、馬利亞和孩子的家庭成為基督徒家庭的典範。然而,現實不是如此,母慈子孝不是常見。今日,我要分享的—成長不似預期的孩子。
基督徒父母多希望孩子不但蒙上主賜福,甚至是一位愛主愛人的基督徒。尤其當自己孩子成為傳道牧者時,基督徒父母會很感恩。像耶穌父母一樣,基督徒父母自孩子年少時就帶他們返教會,參加主日學和教會活動,並為他們安排在基督教學校升學。甚至有些家庭因教會主日學不夠好而轉到另一教會去。我欣賞父母對基督教育的認真。然而,孩子長大後而他們選擇的路可能與父母的期望有很大距離。例如,他們已沒有返教會,也沒有認自己是基督徒。當然,這不代表他們做壞事。基督徒不是代表好人。多年基督教教育似乎沒有在他們身上有持續影響。當父母朋友問父母,「你們子女有返教會嗎?」有些基督徒父母不知如何回答已沒有返教會的子女。再者,基督徒父母也不知何向友人回應已離婚的子女,甚至出櫃的子女。這一切反映基督徒父母的基督教教育失敗嗎?反映他們沒有做好基督徒父母責任嗎?查實,父母不需有這樣內疚,不但因為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生命負責任,更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因子女沒有在教會和人生選擇而減少。上主沒有要因按祂形象造的人類的犯罪而感內疚和羞辱。上主沒有因人犯罪而斷絕與人關係,反而上主愛人,將祂獨生子賜給他們。父母會因孩子的選擇而難過,但父母無需因此自責。父母要相信,孩子也是上主的兒女,上主愛他們,也會眷祐他們。
父母努力為孩子打造一個溫暖的家,但有一日,孩子將家變成酒店,甚至離家了。父母不是要承子常留在身旁,但孩子太年輕就離家了。12歲的耶穌沒有通知其父母,自己留在耶路撒冷,說,「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神學上,耶穌行動解釋他的聖子身份,但在人情上,他的話沒有考慮父母的心情,傷害了他的父母。12歲的耶穌正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青少年,性荷爾蒙分泌會增加,使身體產生一連串變化並開始迅速地發育成長。同時會渴求獨立自主、崇拜偶像、重視朋輩的接納及認同。有時會充滿自信而興高釆烈,有時卻感到自卑而意志消沉。故事的發展沒有記錄耶穌與約瑟和馬利亞可能繼續的辯論,只總結說,耶穌「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我不否認順從父母是耶穌的主動,但我會傾向認為因約瑟和馬利亞表現出親切的關懷、體諒、接納及支持,並樂意聆聽耶穌的傾訴,談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等而耶穌被說服了,「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約瑟、馬利亞和耶穌的家庭令人羨慕和妒忌。然而,有好多家庭最後並沒有這樣結果。當然,我們要承認有些家庭,孩子離開比留在家庭是更好選擇。沒有完美父母,父母要學習成為父母,但會失敗。孩子何嘗不是,沒有完美孩子,孩子努力成長,但會失敗。父母給予機會孩子,孩子也要給予機會父母。
容許我說,我們不需要將約瑟、馬利亞和耶穌的關係視為模範家庭。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基督徒家庭家庭不是由母慈子孝、破鏡重圓和全家成員都是虔誠基督徒決定它的「基督教」,而是在不同「遺憾」中,我們仍盡力保持愛、尊重、寬容。單親家庭、離家孩子的家庭、孩子不在教會的家庭也可以展現有愛的基督徒家庭,因為上主的愛沒有離開這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