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那一種「合一」?與誰 「合一」?



 「槍口一致對外」的「合一同心」

今年學校退修會主題是「合一同心」。我第一個對「合一」的形象化理解是「槍口一致對外」。意即,面對此時社會或學校困境,應先放下歧見,槍口一致朝外,對抗外敵。若不是,我們將全面被打敗。「槍口一致對外」的「合一」之基礎是避免自身利益受損,繼而塑造共同敵人。面對殺校和受更多監管,以「槍口一致對外」理解「合一」可能有其實際需要,但它的問題是:第一,縱使外敵可能是真實的,但「槍口一致對外」強化一種簡化二元論思維,即不與我為友,就是敵人,甚至包括「捉鬼」行動。所以,「合一」與建立友誼無關,而是製造敵人。第二,要維護的是自身利益,與真理和公義無必然關係。維護自身利益不一定是錯,但在這理解下,「合一同心」可能只有利益彼此輸送的意思,甚至犧牲無辜者也可以。第三,在「槍口一致對外」下,各方會有合作、讓步和妥協,但這一切只因計算,與價值無關。反諷,出賣、用完即棄和虛假才是它的邏輯。不要以為「槍口一致對外」的「合一」只是商業社會的邏輯,講培養德性的學校和見證上主國度的教會也逃不出這邏輯。有教會主任牧師以「槍口一致對外」呼籲其他同工對抗教會執事。

「流血的合一」的「合一」

我第二個對「合一」的形象化理解是殉道者。2013年,天主教教宗方濟講了「流血的合一」(ecumenism of blood)一語。背景是有基督徒因其信仰而遭殺害,教宗方濟說,「殺害基督徒的,沒有先問遭殺害者是否聖公會、信義會、天主教或正教會,他們遭殺害,只因為他們帶著聖經、十字架和承認是基督徒。這就是流血合一的意思。」教宗方濟要指出基督徒的合一不是從處理不同宗派的教義而達成,而是從我們是基督徒而來,即背負十字架。雖然教宗方濟集中解釋甚麼是基督徒合一,但「流血的合一」對「合一」帶出兩個重要意思。第一,合一,不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目標,例如,提高學生成功入大學率,而是因為我們共同受苦。用一個近代例子,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猶太人、同性戀者、耶和華見證人、吉普賽人、蘇聯軍人和其他反對納粹主義者都會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有猶太人或許會看不起吉普賽人、有耶和華見證人或許看不起同性戀者,但在納粹政權下,他們全都是一樣,污染德國雅利安人。他們的共同命運是遭殺害。共同受苦使他們明白合一的意思,即彼此扶持、安慰、包容和代禱。當然,我明白以上對受苦共同體的理解太浪漫了。事實是人沒有因在地獄不不要爭資源、名聲,甚至為此出賣其他人。

第二,合一,不必然要求我們也是受苦者,而是因為我們感受到受苦者的苦,選擇與他們團結,守護他們,將自己成為受苦者一份子。認同,因為受苦者受到不公義對待;團結,因為與為受苦者伸冤和爭取公義;守護,因為要保護受苦者免再受不公義對待。

「流血的合一」的「合一」沒有因受苦者可能的牽累而選擇與受苦者劃清界線,反而為遭受到不公義對待的受苦者一起,守護他們。社會將年青人交給了學校和老師,作為老師的我們有責任在學生的困難時,與他們「流血的合一」的「合一」,不放棄他們。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教師協會會長,我曾問校方,「你有為被捕學生提供援助嗎?」「你有開除被判刑學生嗎?」

「撒馬利亞」的「合一」

以上對「流血的合一」的討論使我們閱讀路十30-37有新詮釋。第一,後來被稱為「好」的撒馬利亞人之被讚賞,因為他感受到受苦者的苦,選擇與受苦者團結,守護他。受苦者可能已昏迷了,發不出呼叫,但他的流血向我們呼籲。利末人和祭司選擇漠視,但撒馬利亞人選擇看見,因為他的慈心使他不能裝扮不看見。更重要,回應慈心就要準備已安排的生活遭打擾,甚至因此帶來麻煩。那麼,利末人和祭司不一定沒有慈心,而是不想被打擾、添麻煩。撒馬利亞人不是很清閒,否則,他就不需交托店主照顧受傷者。從此看來,合一是願意與受苦者團結,並因此導致生活被打擾,添麻煩。

第二,除了那稱為好的撒馬利亞人與受苦者團結外,另一團結者是店主。故事對店主沒有太多描述。例如,他是「好」店主嗎?他接待受傷者是看錢份上嗎?他是可信任的店主嗎?我們不知道,但沒有店主,這故事就無法講完。只有撒馬利亞人,故事的重點是撒馬利亞人的「好」;但因為有店主,故事重點是受苦者得到相對地好的照顧。從此看來,「合一」牽涉不同角色,讓受苦者得到照顧。有些人在前線、有些人在後線;有些人付出較多、有些人付出較少;有些人常被提及,有些人沒有太受注意;有些人很積極,有些人只做了基本。我們無需比較,也無需要步伐一致,但我們卻已不同形式參與做好這事,讓受苦者獲益。

第三,當我們集中撒馬利亞人的好,甚至要效法他時,我們不要忽略這故事被強盜打傷的受害者。這受害者不是配角,為要讓撒馬利亞人出現,他是這故事主角之一。對於近日政府要「講好香港故事」的行動時,我很不舒服,因為它將不同受苦者剔除。學校多會墦意和高舉它的學生和老師的成就,但不要忽略那些平平無奇,甚至被視為失敗的。「合一同心」不只由有能力建立,更包括不同能力者的角色。

第四,這比喻的重點不只是「誰是受傷者的鄰舍」,更是「誰是受傷者」。習慣幫助人的基督徒較容易代入「誰是受傷者的鄰舍」的角色,但我們也是受傷者,等待關心、醫治和擁抱。老師的位置使我們看學生是脆弱的和受傷的,但老師也是受傷者,遭制度傷害、同事和學生傷害。原來,照顧受傷者的鄰舍也是受傷者。盧雲神父說,「我們是負傷的治療者」。老師們很投入關心學生,也要關心你的同事,包括校長和工友,更要好好照顧自己。

「撒馬利亞」的「合一」使我聯想起捷克哲學家帕托什卡(Jan Patočka)提出的「受動搖者的團結」(solidarity of the shaken)。他指出這份動搖是從戰爭前線的經驗而來,它是震撼的,因為它使人們重新認識生與死,並思考歷史的意義。這份動搖讓人們從舊有思維釋放出來,因為舊有思維不再可以解釋、承載和面對當下,但同時,它能打開人們新視野和新可能,呼喚人們一起作決定和領導歷史,就是「有責任地生活、活出一個歷史生命,並願意擁抱在舊世界與新世界之間的張力。 

總結

20多年前,我曾形容學校是一個培養夢想、分享夢想和追求夢想的群體。我沒有放棄這基本看法,但今日,我對學校多了一個理解,即受苦共同體、「受動搖者的團結」。也因此,我們學習以「撒馬利亞」的「合一同心」在這群體裡生活,有勇氣拋開舊日成功的思維和做法,以開放、包容、關懷、承擔和團結迎接新同學和新老師。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環保主日 ---分辨時候 (路十三54-56)


 路十三54-56的描述牽涉巴勒斯坦地的氣象。巴勒斯坦地的西面是海洋,所以,從西邊吹來的風多會帶著雨水,而這西面吹來的風多在冬天月分出現,所以,巴勒斯坦地的冬天是雨季。因巴勒斯坦地的南面是沙漠,所以,由南面吹來的風多是燥熱的。生活在香港的我們有不同的氣象,即北面的風多是乾燥和清涼,南面的風多是潮濕和溫暖。所以,在香港選擇居住的單位最好是向東南。雖然這段經文的重點不是氣象,但若從環保角度出發,這段有關對氣象的經文就很重要了。

       路十三54-56是耶穌接近2000年前的說話,但2000年後的今天,耶穌會如何講巴勒斯坦地的氣象。202110月,以色列氣象台指出從1950年至2017年,溫度平均增加攝氏1.4度,但2018年至2020年,溫度平均增加到1.55度。相對於2016年巴黎協定訂下溫度增加的界線是1.5度或以下,以色列多了的0.15度也不算過份。但問題是:(一)溫度是要維持現況或向下調,不是上升,而增加的0.15度是1.4度的10%;(二)溫度增加在歐洲、地中海一帶和南非帶來乾旱,而在澳洲和部份亞洲會水浸。除了每年降雨量減少,溫度增加帶來水平線升高、熱浪增加、風暴增加。這一切對農牧業、水源、物種多元化、公共健康有嚴重影響。再者,在以色列, 20122020年期間,有363人因8次熱浪而死。面對地球暖化,耶穌會如何引用氣象?耶穌可能會繼續引用氣象說明當時的人不願意分辨這是甚麼時代,即不承認上主在祂的子民工作,但同時,耶穌必會問,「為何會這麼熱、風暴為何會這樣強烈、為何雨水不夠。」那麼,耶穌所指的假冒為善的人不只是那些不承認上主在耶穌的工作,更是那些對地球暖化無慟於衷的人。他們是:

第一,地球暖化與我何干,生活照舊。熱就開冷氣、凍就開暖氣、打風就躲在家中。重點是增強自身的經濟能力,減少受地球暖化對我的影響。但問題是:那些沒有能力抵禦地球暖化就成為犧牲者,例如,農民。這不是因自然災害所致,而是因我們剝削地球所致。

第二,以綠色消費包裝、維持,甚至增加消費。事實上,沒有減少消費活動的綠色消費可以比沒有顏色消費更不環保。所以,在提倡綠色消費和可持續能源之餘,我們要反思和批判消費文化。

第三,我們不相信我們的一小步可以改變地球暖化,因為問題核心是大企業和國家。環保是一個信念,即對大地的尊重,所以,這與個人行動是否有效沒有關係。例如,誠實是一個信念,個人誠實是否會乞食不應是我們對誠實的質疑。我相信我們每人的一小步會促使大企業和政府改變。

第四,假冒為善是那些只關心自己的人,沒有為下一代人著想。查實,我們今日的發展已預支了下一代可運用的資源和可以有的美好地球。我們的假冒為善是對下一代的剝削。

第五,地球是由不同生物彼此倚賴而出現。萬物滿足人的需要,人也同樣要滿足萬物。可惜的是,人視萬物只有工具價值,沒有天賦價值。結果,保育多是口頭禪,沒有成為我們與萬物共存的價值。

假冒為善可以是沒有對下一代有責任的只為自己兒女著想的基督教家庭;沒有對消費文化批判,但嘴裡充滿感恩的基督徒;沒有關注環境破壞,但積極傳福音的基督徒。

基督徒或許有一種看法,世界終要過去,等候上主救贖,所以,我們不需過份擔心地球暖化,甚至不需推動環保。問題是:物質的我也會消失一日,但為何我們仍要為這身體做這麼多事呢?其中包括裝扮、培育、醫療。上主對挪亞及其一家說:

「這是我與你們,以及和你們一起的一切生物所立之永約的記號,直到萬代:我把彩虹放在雲中,這就是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我使雲遮地的時候,會有彩虹出現在雲中,我就記念我與你們,以及各樣有血肉的生物所立的約:不再有洪水氾濫去毀滅一切有血肉的了。」(創九13-15

每次彩虹出現就反映上主的承諾,即祂必保護這受造世界,免受毀滅。彩虹沒有消失的一日,上主的承諾也不會失去。那麼,讓我們以保育行動回應上主的承諾,即尊重和保護上主的創造。

                                                生命的上主

為你美好、豐富和多樣創造,我們讚美你

你的靈給予地球形態、色彩和活力

求上主寬恕我們對你創造的忽視和破壞

我們的習性和消費模式嚴重污染了這地球

我們對下一代的冷漠破壞這地球

求上主給我們更大敏銳、決心、信念和創意

拒絕用不可回收的塑膠

減少消耗世界,減輕他的承載力

讓我們學懂在地球與萬物眾生溫柔地共生

上主,求你復修和更新地球和我們

讓我們在你的愛中成長,讚嘆你的奇妙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