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迷羊、失去的羊還是遭排斥的羊? (路十五1-10)


 

數月前,一名學生跟我分享,她向教會附近流浪者派單張的事。事後,牧師找她,責備她,「若他真的來教會聚會,怎麼辦?不要再給他們單張。」這幾個月,我的教會一位精神病復康者會友邀請了4-6位復康者來聚會和食飯。有些會友很不舒服,原因之一是他們的目的是食飯,不是參加崇拜。他們向牧師說,「請向他說,不要再邀請他的朋友來。」這些經驗使我對耶穌講羊和錢的比喻(路十五1-10)有不同理解。

首先,這比喻背景是第1-2節。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議論耶穌接納罪人,又同他們吃飯一事有關。耶穌講這比喻的目的不是要為他自己辯護,而是要說服法利賽人和文士也接納罪人和同他們吃飯。法利賽人和文士是否改變關乎兩個視域的改變?

第一,路加福音對那一隻羊的描述是那失去的羊,不是迷羊。迷路的羊是馬太福音的語言(太十八12-14)。迷路一詞帶有對與錯、好與壞、優與劣、幫人與受助等含意,而基督徒傾向高舉前者,所以,也習慣用迷羊的比喻作為對這段路加福音的標題。有別於迷羊,失去一詞是一個主動語態動詞,即牧人失去,不是羊自己的失去。牧人的失去使對他失去的羊有感情和責任,要努力尋回他。所以,比喻很著意描述牧人心情起伏,從失去的緊張和擔心到尋回的放心和喜悅。牧人有這份感情,因為他與那失去的羊已有一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係。沒有尋回這失去的羊帶給他缺憾。隨後的失錢的比喻也帶出這意思。不是迷失的錢幣,而是我失去了錢幣。

路加用那失去的羊的描述帶出一個重要的視域:我們如何看待那不在群羊中的羊呢?他們是我們失去的羊還是迷羊?若他們是我們失去的羊,我們會努力尋回他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我們是他們的。沒有他們,我們就不完整。若他們是迷路,我們可以無反應,甚至批評他們咎由自取。數年前的香港社會運動,美心集團創辦人女兒、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監察顧問伍淑清說,「我已放棄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腦子已經不清楚自己應該做甚麼事情。」這話不純是她一個人的態度,而是香港人中的一種立場。基督徒中可能會持這態度,但這不會是耶穌的立場。縱使你可能不認同年輕人的想法和做法,但他們是我們失去的羊,我們對他們有責任,我們會因他們的遭遇而心情牽掛和傷心。我們沒有放棄他們的選擇,只有努力尋回他們。

第二,這比喻假設那失去的羊之所以是失去,因為與他的群體分離是一件不好的事。問題是:那失去的羊想回到羊群嗎?羊的家一定是與99隻羊一起嗎?在家的99隻羊會歡迎那失去的羊回來嗎?這羊群是否代表傳統價值?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回應一個基本問題:一個歡迎那失去的羊回家的羊群應是一個怎樣的群體?若沒有留意這課題,那失去的羊的回家可能是一場悲劇或那失去的羊可能會再失去。我不會美化那失去的羊,他可能是一隻極之麻煩的羊。雖是如此,但這無損對一個歡迎那失去的羊回家的羊群的要求。首先,這是一個尊重差異的群體。我們從沒有想過「同心同力」、「上下一心」可以是排斥差異的美化代名詞。沒有包容差異的群體只會令這群體自我陶醉,失去創造力。第二,一個歡迎那失去的羊回家的羊群是一個讓人有份參與的群體,參與指可以有份決定自己和群體生活,而不是順服所安排。反諷的,那失去的羊不一定是迷羊,反而這99隻羊才是迷羊呢!因為他們以不同方式製造那些失去的羊。個人要悔改,但更要悔改是我們的教會、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因為他們製造那失去的羊。有別於個人悔改,制度悔改就是開放權力、分享權力、接受監察。若是如此,天上會為他們的悔改歡喜。

如起初說,那失去的羊比喻不是為那失去的羊或罪人寫,它是為自覺義人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寫的。我們要從即對「迷羊」標籤的反思,繼而認真檢視群體的排斥性,從而感受到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的「失去的羊」的關係。於我,不在我們其中的羊是我們失去的羊多於迷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