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對大部份人並不陌生。例如,警隊說堅持初心,曾參與2019年運動而被囚者鼓勵其他人莫忘初心。不同人有不同初心本不是甚麼問題,但當不同人的初心之間有衝突時,初心是否一定要堅持?初心是否封閉和自以為事的美化詞?又為何你講的初心才算是初心?我講的初心就不是呢?
一般理解,初心指本心,本意,最開始時發下的心願,但問題是:為何最開始起發下的心願就是最真誠、最基礎和不可修改,甚至不可放棄呢?再者,那個心願才算是最初呢?若人是成長,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沒有甚麼不妥,反而甚麼都不變才令人害怕。若按我這樣理解,婚姻的承諾豈不可以持守嗎?不是,因為我們不會用初心描述婚姻的誓言,婚姻的誓言是承諾、信任。就此,佛教對初心提供另一個解釋,初心指初學者接觸事物的首次態度,即那份好奇、開放和不先入為主的態度。保持初心就是保持初學者的態度。從佛教角度來看,一般所講的堅持初心可能反被自己初心綑綁了,失去初心。
若我們不宜為人決定初心的合法性時,山上寶訓為我們提出一個參考,即清心。「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主。」(太五 8)對在潔淨與不潔淨宗教儀傳統下生活的猶太人來說,耶穌所講—「見上主是清心者」—絕對是挑戰當時的法利賽人、律法師和祭司。雖然殘障者不可以入聖殿,但若他們清心,他們必見上主。若宗教潔淨不是對清心的理解,甚麼才算是清心呢?一個可能是倫理的清心,但它可能有兩個危險。第一,倫理的清心容易淪為道德主義或律法主義,只是另一種潔淨與不潔淨宗教傳統的形式。第二,倫理的清心容易為靠行為稱義,這是宗教改革特別擔心。所以,在宗教潔淨的清心和倫理的清心之餘,我們要有信仰的清心。
第一,信仰的清心是保持對上主的信心。在困苦和無奈日子,我們仍舊相信上主,祂是臨在、祂聽我們的禱告、祂眷祐困苦者。六月,我在羅馬尼亞探訪烏克蘭難民。香港朋友問,「烏克蘭人信徒會懷疑上主嗎?」對烏克蘭人信徒,這是一個很奇怪問題,因為這從來不是他們的問題。他們問,「人性去了那裡?」
第二,信仰的清心是保持對上主盼望。不但祈求上主救我們脫離試探和那惡者,更祈求上主公義的彰顥。盼望不只是逢凶化吉,更是向不公義不甘心、不投降。被迫在外地漂泊的烏克蘭人信徒祈求上主保護留在烏克蘭親友的安全。縱使收到不幸消息,但流淚的他們沒有放棄公義。
第三,信仰的清心是保持分享上主對世界的愛。縱使世界如何的荒謬和不合理,我們切不可失去愛心,因為愛是保護人性的最後和最堅固的防線。被囚27年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說,「當我離開監獄時,這意味著自由,但我知道,若我不放下我的苦澀和憎恨,我仍在監獄。」曼德拉說了,也做了。
在一個只有自己初心才算初心的社會,我們卻選擇以清心生活共存的生活倫理。堅信勇敢為人、保持善德、勿以惡報報、鼓舞灰心的人、扶持軟弱的人、援助困苦的人,在聖靈中歡欣喜樂。求上主堅固我們。
《基督教周週報》3039期,2022年11月2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