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初,我造訪了緬甸幾天,與當地教會一同探討在軍政府和內戰衝突下的神學議題。在這段期間,我聆聽了許多令人心碎的故事。舉例來說,由於戰爭,近300萬人流離失所,其中許多人成為孤兒,有超過2萬人被監禁。一位朋友告訴我說:「我們生活在極度的警戒之中,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內戰何時爆發,也不知道警察何時會進行搜查,軍隊何時會徵兵。」他提到:「長期保持這種警戒狀態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導致精神疾病。」雖然香港沒有經歷過緬甸所面臨的困境,但我想到那些一直照顧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父母、一直照顧患病和無法自理父母的子女、以及一直在自殺邊緣掙扎的人。他們所需要的不是持續保持警戒,而是能夠放鬆、甚至是暫時逃避生活壓力的「Hea或躺平」。讓生活可以稍事放鬆,讓他們能夠暫時擺脫眼下的種種壓力。
今日是今天是教會年曆中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主題是警醒和盼望。然而,對那些長期處於警醒狀態的人來說,將臨期的信息是福音還是絆腳石呢?
今日的選讀是可十三 24-37。這段經文談及聖殿被毀後的情況(十三2)。對猶太人而言,聖殿不僅是他們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也象徵著上主的臨在。因此,聖殿的毀壞意味著生活秩序的混亂。上主是否離棄了猶太人?他們該如何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生活?何時是上主的救贖日?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文所講的警醒是為了安慰那些生活在混亂環境中的人。例如,「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節31),不要因主尚未回來而喪失對他再臨的信心(節3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段經文僅提到「召集他的選民」(節27),並未提及任何審判的信息。因此,「睡著了的」(節36)並不會因此受到審判或被拋棄,他們只是錯過了見證上主所行新事或救贖的機會。警醒的目的並非為了審判那些沉睡的人,而是提醒我們:
第一,我們要堅信「天地將要毀滅,但我的話卻永存不會消逝」(可十三:31),要相信主基督必定再來。或許,在現實生活中,種種困境讓我們懷疑上主是否仍在、公義是否存在、平安是否可能、真理是否堅定。面對著已等待近2000年的基督尚未再臨,誠實地說,我無法提供更多理由讓你堅信上主,也無法呈現證據顯示主基督即將再來。儘管有人以以巴衝突預示主再臨即將臨近,但主自言:「至於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獨父知道。」(可十三:32)我只能說,持守警醒是一種堅持。或許在我有生之年,我未必親眼見證主的再來,但祂說了回來,就會回來。這份對主再來的堅持並不妨礙我們放鬆或享受生活,因為主的再來不需我們的積極參與。若需要放鬆或享受生活,請放心去做吧!
第二,警醒是一份視野多於不眠不休。事實上,不眠不休不等於真正看見。反諷,不眠不休可以甚麼也看不見,或看不見應要看見的事。警醒關乎看見,而這取決於視角(perspective),以致在同一場景,有人看見,但有人卻看不見。那麼,Hea或躺平不等於甚麼都看不見。Hea或躺平讓我們可以體會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這是習慣用勤力與懶惰、勞動與休息的二元視角解釋警醒的人不會明白的。不要將心靈警醒與基於效率和表現的資本主義式警醒混為一談。
第三,警醒是一個群體課題多於個人課題。意即,如果我們可以多為別人多付出一點,別人就可以hea或躺平一會的話,這何嚐不可。需要 hea 或躺平的,不需因 hea或躺平而感到罪疚,因為我們彼此守望。守望的也不會視hea 或躺平 是「坐享其成」的人(free-rider)。2013年11月,烏克蘭抗爭者聚集在基輔廣場,反對政府私自與俄羅斯簽署經濟合約,退出與歐盟商議。這後來被稱為「歐盟—廣場」抗爭。廣場旁邊的教堂,其鐘樓就成為抗爭者的守望台,監察警察活動。每看見警察有行動時,守望者就敲鐘,叫醒在廣場的群眾。我的朋友就是在鐘樓守望三個神父之一。警醒不是個人,是群體,即有人敲鐘、有人煮飯、有人唱歌、有人休息,互相照應。信仰是群體的,不是個人的。否則,我們就不需要教會了。今天我可能是 hea或躺平的那位,明天我可能就是守望的人。
若要真正理解警醒的意義,我們需要擺脫由學校和工作,甚至家等庭建構對勤力與懶惰的二元論述。這樣我們才能明白警醒其實是一種堅持,即相信上主說了回來,就會回來,不被現實嚇怕而懷疑主的話。警醒不是對抗 Hea或躺平,而是要我們彼此守望和照顧,讓他人和自己都能在上主所賜給我們的安息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