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醫治的「可怕」


 

整體來說,耶穌對殘障者表現出祂的肯定和關懷。這可以從耶穌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作為祂理解使命的依據(路四18-19)、祂醫治殘障者的行為,以及祂吩咐門徒要主動接待殘障者(路十四12-24)中反映出來。雖是如此,我們在面對福音書中的醫治故事時,仍需保持一定的批判。

第一,醫治故事中的獲醫治者多沒有名字(只有可十46的巴底買),也缺乏詳細背景,他們僅被稱為盲人、聾人或行動不便者等。我們理解作者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和背景有其可諒解原因(例如,只有一次接觸、不想讓他們受到影響),但這種將殘障者以無名的方式呈現的做法,無意中將他們的殘障視為唯一身份,忽略了他們還擁有其他身份。即使我是視障者,我的身份不應僅由視障來界定。

第二,在眾多醫治故事中,獲醫治者似乎缺乏個人能力,他們表現得被動,等待他人的憐憫和幫助。我們不否認這可能是事實,因為殘障者在當時社會中受到不同層面的排斥。然而,不是所有殘障者都是如此。我們相信,有些殘障者是獨立的、自力更生的,甚至不抱怨、不尋求醫治。因此,福音書對殘障者的單面化描述使他們的形象變得模式化,甚至成為對殘障者的負面標籤。

第三,殘障特性往往被用作比喻,但可惜的是,這些比喻多數是負面的。換句話說,殘障被視為需要克服的障礙。例如,耶穌形容祂的敵對者為「瞎子作瞎子的嚮導;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太15:14)。這是否事實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描述傳遞了「殘障是不好的」的信息。無形中,這讓殘障者對自己的殘障和自身產生了厭惡。

第四,與第三項有關的是,耶穌所遇到的殘障者都獲得了醫治。他們的醫治是身體上的,恢復了「正常」。這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地表明,殘障是負面的,必須被改變。因此,殘障者對自己的殘障感到不舒服和討厭是可以理解的。

第五,獲醫治與殘障者的信心密切相關。例如,耶穌對尋求醫治其僕人的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成全你了」(太8:13;可十52)。當信心與醫治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時,這意味著未被醫治的人被視為缺乏信心。無形中,這給殘障者帶來了壓力或罪疚感。

我們並不否定醫治,也不反對尋求醫治,但當醫治成為一種論述時,它變成對殘障者的否定和壓迫多於醫治。這正是醫治的「可怕」,正發生在今日流行的「醫治大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