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馬丁路德曾說:「若我相信明日是世界結束,我會依舊在今日種一棵樹。」馬丁路德這話有幾個可能含意。第一,這受造世界是美好的。縱使它有消失的一日,我們仍要好好待它。這也是我們為離世者安排葬禮的態度。第二,因路德已活出是一個好見證和對生活滿足,所以,他不會因世界結束而驚恐,也不覺需要有甚麼補償。第三,路德對新天新地的相信使他沒有需要對當下有甚麼遺憾。那個是路德想法?但我想對你說,傳說的路德說法不會是聖經向我們的發問。聖經有興趣問題是:「『那日子,那時辰(指主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那麼,你會如何警醒地過今日、今月、今年和今生?」(太廿四36)
馬太廿四36-44用了三個比喻說出了基督降臨的突然性和不可預計性,分別為第一,挪亞經歷;第二,兩個人在田裏,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第三,就像賊來。我們對於挪亞和賊的經驗並不陌生,他們分別指出基督降臨的突然性。至於「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的經驗應該跟出埃及背景有關(路加福音),即有些被上主拯救了,而撇下的是那些被審判的。然而,我們要留意基督降臨不是歷史進程的結果,也沒有甚麼歷史哲學主導。雖然我們常以越黑暗就接近黎明的講法安慰自己和別人,但這與基督降臨沒有關聯。相反,基督也可能在最安穩日子降臨。所以,我對於基督沒有在三年零八個月、六七暴動、六四天安門到今日香港的遭遇降臨沒有失望,反而問:我如何警醒地過今年和今生?
不同人生際遇和社會場景都會令我們對警醒有不同體會。就在當下香港,第一,我們要守住盼望。盼望的重點不必然是明天會更好,盼望是相信真理不會因謊言和利益而被扭曲。盼望的重點不必然是打敗對手,盼望是相信正義不會因時間和權力而被扭曲。所以,在區議會選舉結果的大好形勢下,我們仍以盼望對抗盼望,不滿足於不同形式選舉的勝利,仍堅持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盼望的來源不是一種正向思維,而是從上主聆聽我們的禱告和哀求,並祂承諾拯救被欺壓者和審判欺壓者而來。這份從上主而來的盼望沒有令我們只仰望另一世界,反而令我們在這謊言和濫權的世界不放棄對真理和正義的相信。雖然長時間抗爭可能令我們疲倦、受傷和受檢控的面容可能令我們沮喪、個人際遇可能令我們退出,但從上主而來的盼望仍會燃點我們的盼望,使我們從疲倦、沮喪和內疚釋放。若說我們要警醒,更準確說,上主的承諾使我們沒有放棄。
第二,我們要守住初心。基督徒的初心是愛與良知。愛,因為上主是愛。良知,因為這是作為入對他者的責任。面對不受監察的警權,我們憤怒了;面對不合乎比例被打傷的人,我們憤怒了;面對厚顏無恥和推卸責任的政府官員,我們憤怒了。憤怒,因為我們還有良知;憤怒,因為良知不容許我們成為路人甲。但也因著愛,憤怒沒有成為仇恨。憤怒的良知要求我們保護受傷的人,也要求我們為受害者討回公道。憤怒的良知是以良知規範憤怒,以致我們不接受警察對示威者的「私了」、白衣人有規模地「私了」回家者、示威者之間的「私了」。我不會天真地勸說那被無理打傷的人會自覺地用愛化解恨,但回應五大訴求絕對是一個締造寬恕環境的契機。宣講愛的教會不能只滿足於呼籲人放下仇恨,更會積極參與締造一個不需要製造仇人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警醒是讓愛和良知帶領我們,不被惡所勝,但不懼怕爭取建立不製造仇恨的制度。
守住盼望、守住初心是我們在當下香港社會的警醒,也是今年將臨期的信息之一。我們以此態度過今日、今月、今年,甚至今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