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先」的復活信仰 (可十六1-8)


最原初的馬可福音版本停在十六8,後來的版本就加入第9節和以後經文,目的是補充了耶穌復活的明確性。和合本修訂版聖經有將原初和後加版本一事列明。值得欣賞。今日的講道以最原初版本為藍本。

耶穌約了你在何處

耶穌的遺體不見了不只是當時這三位婦女的經驗,也是後來讀者的經驗。馬可沒有為讀者提供耶穌遺體不見了的答案,反而邀請讀者問門徒,因為門徒在加利利見過耶穌。馬可以開放結局的寫作手法向我們說,我們有責任查究耶穌從死裡復活一事。若這些婦女和門徒不去加利利,他們就不會見證到耶穌復活。同樣,我們今日也要去耶穌答應出現的地方,查究耶穌復活。第一,耶穌應承在教會出現,因為教會是祂的身體。第二,耶穌應承在聖餐和宣講聖道中出現。主耶穌設立聖餐時,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第三,耶穌答應在貧窮人、在囚者、患病者、在流離失所的人中出現(太廿五)。對馬可來說,復活節不只是慶祝,更是去耶穌承諾他在的地方,與他見面。或許,我們可以想一想,耶穌約了你何處,跟你見面。

「先」的思考

那穿著白袍的年輕人向婦女說,「耶穌要比他們先到加利利去。」(第七節)除了上面所說要門徒去外,「先」更表達我們的主在我們前面。前面是位置,例如,作主門徒是跟隨主,主在我們前面,我們在祂後面,後面位置要表達門徒的服從,不要喧賓奪主。另一有關「先」的例子是約十四3,「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先去含意事前預備,這是迎接新事出現的態度。除了位置的先後和預備外,「耶穌要比他們先到加利利去」的「先」還有其他可能理解嗎?

兌現承諾

第一,「先」是兌現承諾。可十四28,耶穌說,「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之前往加利利去。」選擇到加利利見門徒是耶穌對門徒承諾的兌現。兌現承諾對香港人有很特別意思。我們曾說,「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我們向誰作出承諾?他們現在在甚麼地方?香港人有一句口頭禪,「遲些約出來食飯。」事實是這話不是甚麼承諾,而是打完場的結束語。昨日,有前學生給我留言,「我們的飯局何時對現千萬不要留待離鄉別井之日。」準備這講道時提醒我承諾兌現。我們的主不會忘記他的承諾、也不會口輕輕承諾,祂承諾的,祂就會兌現。祂說,「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10)主耶穌的復活就是聖父對祂承諾的兌現,而這也是祂對我們的承諾。

終末時間

第二,「先」是那將來的現實在當下發生了,即上主與世界復和在主耶穌復活一事實現了。因將來的現實在當下已發生,當下不再由過去到現在的因果關係和時序時間來決定,也不是由當下的因果決定將來。那將來的現實以不屬於歷史時間的時間已進入當下,並由這將來的現實決定當下的意義。例如,一對男女計劃在20241225日結婚,時間上屬於將來的12月25曰卻決定他們今日用錢、飲食、家居佈置的態度。屬於將來的結婚日已進入當下。有別於人世間經驗,主耶穌復活帶來的復和不是承諾或希望,而是現實。因此,耶穌復活的「先」成為我們當下生活的指引和盼望。教會的存在就是對那將來的現實之見證。

居間生活

與第二點相關,「先」產生了一個因我們還未到的居間空間,即兌現承諾與當下的距離、將來現實與當下的距離。「又發抖又驚訝」是婦女在居間空間的經驗(第8節)。發抖和驚訝不只因為她們對發生的事很害怕,更因為在當下,我們還未經驗到耶穌復活帶來的復和。現實是社會公義沒有因主耶穌復活改變了很多,反而退步了;動物的尊嚴沒有因主耶穌復活改變了很多,反而受工業化和商品化否定了;地球暖化和污染沒有因主耶穌復活改變了很多,反而嚴重了。 生活在居間空間使我們不舒服,甚至氣餒,但這是上主容許的時間、上主恩典的時間,也成為我們一份考驗。縱使當下生活不似預期,但我們要相信那將來的現實在當下發生了。在懷疑時,願復活的主賜我們信心;在流淚時,願復活的主賜我們盼望;在是非顛倒時,願復活的主賜我們仍存愛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