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說最後一次的再見 (約十二1-8)

約十二1-8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故事。第一,用價值一個人一年薪金的純哪噠香膏來抹耶穌的腳是否值得?是否浪費?例如,年少時,我們就討論只擺數天在聖壇的鮮花是否可考慮塑膠花?第二,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否已被標籤和被針對,以致他的發問也被視為不懷好意?(約十二5-6)第三,馬利亞所做的可能只是一個如同日後耶穌為門徒洗腳的行動(約十三),但耶穌卻解釋「她這香膏本是為我的安葬之日留著的」(約十二7)。耶穌是否想多了?今日,我們集中第三個張力。

「她這香膏本是為我的安葬之日留著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約十二7-8耶穌的話反映他知道受苦與死亡的日子將到,並他期望他可以與其朋友(約十五15)道別。然而,他的朋友沒有這意識,所以,他藉馬利亞的行動先向他的朋友說出道別。有別於昔日的道別,這是耶穌向他的朋友說的最後一次再見。雖然耶穌知道他們死後會重聚(約十四1-3),但這次最後說一次再見的心情仍很沉重、難過和不捨,因為重聚那日是在終末。雖然人生會有多次向不同人說最後一次再見的經驗,但每次說這最後一次再見仍是不習慣、不容易。以下,讓我分享說再見的四個面向。

第一,說再見是向對方道謝。倖存者對臨終者的道謝,多謝臨終者對他或社會所做的一切。例如,多謝臨終父母養育之恩、多謝臨終牧師對他的牧養、多謝臨終朋友對他的友誼、多謝臨終孩子帶給他的意義。同樣,臨終者也對倖存者的道謝。例如,多謝倖存者的陪伴與照顧、多謝倖存者對他的祝福和友誼。道謝不是客套,而是讓雙方存著感恩的心,以此驅散由死亡帶來的無奈。雖然臨終者將不在,但他的曾在造就了很多美事。這是不可抹殺、不可忘記。

第二,說再見是向自己和對方道歉和原諒自己和對方。道歉可能因我做得不夠好,例如,丈夫對妻子說,請原諒我不夠愛你,反之亦然;父母對子女說,請原諒我不夠關心你,反之亦然。道歉與原諒不但重修關係,更反主動了死亡。此外,道歉可能因倖存者認為,因其疏忽而導致他離世,從而責怪自己和他人,活在罪疚。事實是否如此?倖存者可以從離世者得到原諒嗎?離世者會原諒他嗎?基督宗教相信上主赦免。因上主赦免,人學懂了原諒,也接受原諒。「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五12)道歉不是翻舊帳,而是盤點和整理人生時可能的經驗。

第三,說再見是向對方表達祝福、關愛和叮嚀。例如,臨終者向作為丈夫或妻子的倖存者說,要好好照顧自己就是對我的愛;鼓勵倖存者另找一個好的伴侶。這一切祝福對倖存者過度哀傷很有幫助。相反,若臨終者的叮嚀是過於倖存者承擔的能力或不顧倖存者的利益時,這就不是祝福了。因此,以對方角度出發的愛是祝福的基礎,也只有這樣的叮嚀才使人自由。真摯的祝福是沒有要求,沒有埋怨,只有愛,讓對方更有信心和準備「上路」。

第四,說再見是道別。沒有笑容,只有眼淚,因為我們捨不得對方。帶著道謝、道歉與原諒、真摯的祝福,我們堅忍地向對方說,請不要掛心,我會好好生活,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這是我們的承諾,放手之餘,卻是延續。

說再見需要勇氣、需要德性、需要學習。說再見是一個過程,不需等到最後一刻才說。說再見幫助倖存者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也幫助臨終者為自己的人生劃上句號。預苦期讓我們專注耶穌受苦之餘,也讓我們學習有勇氣和德性與所愛的人說最後一次的再見。事實上,因疫情,我們有親友離世了。我們甚至沒有機會與他們說最後一次的再見,我們帶著遺憾生活。雖是如此,但我們仍可以向他說感謝、向他說道歉、送上祝福,並承諾我們會好好生活,因為聖靈使我們在主裡相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