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烏克蘭尊嚴


1991年,烏克蘭從蘇聯獨立出來,烏克蘭就有政治空間建立其身份。[1] 有別於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起初沒有強烈要擺脫與俄羅斯關係,願意與羅斯和白俄羅斯「獨立國家聯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後來有其他國家加入(2018年,烏克蘭退出)。除了因為這三個國家有一段緊密歷史和當時烏克蘭境內人口的俄羅斯裔有20%外,政治現實是一個可考慮。經過20多年獨立,烏克蘭人身份逐漸更確立,其中是2013-14年,歷時九十三「歐盟廣場」革命(Euromadian)。[2] 烏克蘭稱此為「尊嚴革命」(hidnist),親歐盟或親俄羅斯是次要。「尊嚴革命」指人民站出來擔起國家的責任,反對出賣他們的政府。

烏克蘭語Hidnist有兩個意思。[3] 第一,hidnist指人作為獨特的道德存有,他有自我實現的能力。Hidnist是人的內在價值,普遍的,沒有高低和種族之分。第二,hidnist指人的基本社會素質,要求人與人彼此尊重,政府絕不可侵犯人的hidnist。在這兩個理解下,hidnist不是個人主義,而是一種關係性人格主義(personalism)。有別於個人主義強調個體自由,關係性人格主義強調人的社群關係,以此思考道德和政治倫理。在自由主義傳統下,人的社群性和共善(common good)不受重視;在共產和專權主義下,人的社群性約化為受國家控制的集體主義,人的自由被扭曲。在強調個人尊嚴外,關係性人格主義認為社群先於任何政治制度,政治權力是從社群而來。社群才是國家的主權,而非政治制度和政治權力。然而,社群不是個體的總數,而是有相互倚賴特性的社群。它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人與人的信任和承擔。Hidnist是透過每個人的社會公義實踐和表達,不必然政府,因為政府可以被操控和濫權。這正是人民參與201311月開始的運動的信念基礎,挑戰當時親俄羅斯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出賣人民意願

經過2013-14年「尊嚴革命」的烏克蘭人明白尊嚴不是由某人或某政權給予,而是人拒絕被主體、拒絕絕望;尊嚴不是聽從所謂國家利益和安全,而是順從人的良知和人性;尊嚴不是只顧自己安全,而是從承擔他者自由和安全而來;尊嚴不是不計算結果,而是價值才是人成為人的基本。尊嚴從沒有要求人犧牲,也不願看見人犧牲,但為了他者的福祉,人只有選擇尊嚴地生活。2013-14年「尊嚴革命」有130多人民死亡,他們被稱為「天上百人」(The Heavenly Hundred)。尊嚴不可以出賣。

20222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入侵烏克蘭。[4] 理由是要保護「受凌辱和遭屠殺人民」,「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是必須,並要將「傷害平民的人繩之以法」。但誰是受凌辱和遭屠殺?事實是普京是那傷害平民和摧毀烏克蘭城市的人。他又指責,「烏克蘭被極端份子控制了」,所以,撤換政府是必須。事實是自前烏克蘭親俄羅斯總統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後,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Crimea,後支持烏克蘭境內「盧甘斯克」(Donetsk)和「頓涅茨克」(Luhansk)的分離活動,並最近承認他們獨立。普京才是恐怖份子,絕非解放者。他又指責烏克蘭要申請加入北約是威脅俄羅斯。事實是北約從沒有表示會接受烏克蘭申請,反而俄羅斯才是威脅者。它恃強凌弱攻擊烏克蘭,嚴重破壞烏克蘭基礎建設和傷害平民家庭。

面對國家無故遭入侵、家園無故遭轟炸、家人被分散和被殺,烏克蘭人體驗「沒有國,豈有家」的道理。有批評者認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要為這次危機負上主要責任,甚至自作孽。他不懂政治,沒有策略去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這樣分析(2014315日),人們過度地將烏克蘭問題當成一種攤牌,要加入東方還是西方,但是烏克蘭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不應該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是要成為連結兩方的橋樑。[5] 這與橋樑沒有甚麼關係,只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的生存之道。但若烏克蘭相信現實政治,烏克蘭就不會出現2014年的「尊嚴革命」了。澤倫斯基和烏克蘭人民是否過於天真?他們是否被他們經歷過的「尊嚴革命」蒙蔽?然而,現實政治只是強者對弱者的政治,與正義無關。當下問題不是烏克蘭是否可以醒目些和現實些,而是我們(國際社會)如何保護被踐踏的烏克蘭人民尊嚴—向戰爭說不、阻止和懲治暴力者、給流離失所者提供庇護。



[1] Timothy Sny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5-215.

[2] https://www.maidanmuseum.org/en/node/1094 (瀏覽日期:2022227)

[3] Mychailo Wynnyckyi, “Unravelling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Dignity, Fairness, Heterarchy and the Challenge to Modernity,” Ukrainian Humanities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vol.7 (2020), 123-140.

[4]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6720589 (瀏覽日期:20222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