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虛假與真誠「主僕」


如何詮釋入與上主的關係?藉著耶穌基督的啟示,我們可以稱上主是我們的父親(太五48)。有信徒更進一步說,上主也是我們的母親。稱呼上主為天父、天母是超出我們的想像,因為上主與我們的關係竟然可以如此親密。另一種關係是朋友,這是耶穌對我們的稱呼(約十五15)。朋友的重點不是臭味相投,而是那份對陌生人的接納,甚至願意為朋友捨命。今天路十七 7-10提出上主與我們關係是主人與僕人。經文的重點是針對那些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他們忘記了他們在上主面前,沒有甚麼可誇。然而,應用這段聖經時要額外小心。

這比喻反映耶穌時代的奴隸文化和實踐。在當時社會,奴隸只是一件工具,可供買賣,沒有自主、沒有參與公共生活權利和沒有尊嚴可言。所以,這比喻描述奴隸完成了辛勞的勞動工作後,沒有休息機會,就要為主人預備飯菜一事與不仁道無關。此外,主人與奴隸的階級界線很嚴格,主人不會照顧奴隸的需要、不會與奴隸同席食飯,也不會多謝奴隸的辛勞。奴隸只是工具,不是人。因著法利賽人的自義,耶穌用了當時的奴隸文化詮釋上主與他們的關係是可理解的。但若耶穌的對象不是他們的話,我認為耶穌不會用奴隸的比喻。例如,面對今日在香港工作的外傭,耶穌絕不會用這比喻教導他們。保羅提醒我們,『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領受的不是奴僕的靈,仍舊害怕;所領受的是兒子名分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八15-16)可惜的是,我們沒有留意這比喻的特定對象,將主僕一語一般化應用和理解。最後,這製造兩種扭曲。

第一種扭曲是信徒不自覺地視自己是主人,教牧是他們的僕人。信徒中有一種奇怪想法和做法,即給教牧較好薪酬會養懶他們,又給教牧較好薪酬不會找到真誠上主僕人。真正上主僕人是不計較待遇,要準備受苦。同時,牧者因要證明自己是上主僕人,教牧多選擇不討價還價、不講勞工權益,甚至認為要求合理對待是有辱上主僕人之名。結果是,上主僕人成為對教牧剝削的美化詞。若因教會經濟匱乏,給教牧較低薪酬是可理解和可接受,但「低薪養真誠」是很奇怪邏輯。更重要問題是:為何上主僕人只適用於教牧?這不應是我們每一個信徒都是上主僕人嗎?「你們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裏做,像是為主做的,不是為人做的;因為你們知道,從主那裏必得著基業作為賞賜。你們要服侍的是主基督。」(歌三23-24)那麼,為何信徒可以在其工作討價還價和跳槽,但教牧不可以?為何教會的生活要有另一種邏輯呢?邏輯在那?這另一種邏輯反映教會的神聖領域還是以神聖合理化不公義?教會需要認真思考。

第二種扭曲是教牧以上主僕人掩飾仍保留在他們的法利賽人之自義。即成為上主僕人是一種尊榮,因為他們是被上主選上的,他們是上主的代表。試看看有專為上主僕人的教牧安排的隆重受職、按立和差遣禮,但信徒沒有因其生活轉變有任何禮儀。結果,上主僕人漸成為特權階層,而「主僕」是高舉自己身份的謙稱,與真誠謙卑無關。他們不是牧羊人,沒有為羊捨命(約十11-13),反受羊群供養,甚至騎劫羊群,滿足其利益。不聽從他們的就被視為對上主不尊重。這些虛假教牧正手¹是馬丁路德對抗羅馬教會的重點15208月,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貴族書,論基督教社會的改革》挑戰羅馬教廷,指出其權力源於三層城牆

第一,當他們受俗世權力所迫的時候,他們就制定了教諭,說俗世權力不能管轄他們,反而宗教的權力是超乎俗世權力之上。第二,若有人根據聖經譴責他們,他們就加以反駁,說聖經的解釋,除教宗以外不屬於任何人。第三,若有人提議召開教會會議,他們就用胡言回答說,除教宗以外,沒有人能召集會議。

濫用主僕之名豈只發生在教會。今日有政府以人民僕人之名剝奪人民參與權、強化不受監管的權力。

拒絕扭曲主僕的用法不等於我們要放棄僕人要傳遞有關服侍的價值。耶穌基督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可十45)服侍是上主僕人的特質。然而,上主不需要我們服侍,服侍眾人就是服侍上主了。服侍者不介意吃虧,但拒絕為以服侍就要吃虧的論述和做法提供合法性;服侍者學習謙卑和放下自我,但這不等於不反抗虛偽的謙卑和劃分聖俗的虛偽。願上主給我們勇氣和謙卑、識見和敬虔,成為上主僕人。這不只是給那蒙召作教牧講的,更是蒙召成為基督徒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