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作為」與「不作為」的勇氣


 

一般來說,人們傾向將作為連於勇氣,而不作為是沒有勇氣之表現。例如,人們會講「要有講真話的勇氣」,甚少講「要保持沉默的勇氣」。然而,不作為是缺乏勇氣的表現嗎?不作為沒有甚麼值得要學習嗎?這使我聯想起猶太人的安息日傳統。

簡單來說,安息日就是不作為。在安息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休息。」(申五14以西結書描述安息日是上主與以色列人的記號(廿18-20。事實上,當時的社會只有以色列人才有安息日的安排。所以,以色列人很容易被認出來。安息日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思考不作為的倫理。回答這問題前,先讓我補充一點。按亞里士多德理解,德性關乎中庸,即不多,也不少。例如,多了的勇氣是魯莽,少了的勇氣是怯懦。不多,也不少是一個處境課題,只留待當事人在當時的判斷。然而,辨識力和智慧是德性的人之必備;否則,他也未能有中庸的判斷。

作為需要勇氣,但不是一切作為的勇氣都必然是有德性、辨識力和智慧。例如,有勇無謀就是沒有辨識力,甚至只有感情用事。俄羅斯總統普京對烏克蘭的入侵不是作為的勇氣,因為他殺害無辜者已不是德性。另一方面,有些人的作為只是馴服,與勇氣無關。所以,除了作為外,我們要從不作為認識有勇氣的德性者。不作為不必然是因膽小、無立場和不願付代價,也不必然是認命,反而是一種忍耐和等候的結果。甚至在某些情境,不作為是一種拒絕。忍耐是對受情感主導的作為一種壓制(例如,不甘)、等候是對不知何時才出現的合適時機之相信。不作為的勇氣就是認識和接受有一些事,急也急不來,不被這些急也急不來的事牽著。這不是認命,而是等待時機。

不作為的勇氣不是無力者和無能者的生存之道,而是選擇放下對事物的控制,並準備承擔可能因不受控制帶來的麻煩。作為牽涉目的、策劃和執行,作為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思維。某程度,作為是一種控制的意識。在這背景下,不作為的勇氣就是放下控制意識,為自己和對方騰出空間,從而讓不同可能產生。很多時,不是我們主動選擇不作為,而是被迫,甚至出於無奈。當別人,甚至自己以為我們的不作為是被打敗的意思時,我們卻在不作為中得了休息、啟發、轉化,不受勝與敗所規範。

說回來,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不作為只是以人們沒有預期和不受注意的方式表達其作為。那麼,甚麼時候適合作為或不作為?又甚麼事要有作為或不作為?我沒有預先答案,這是每個人要作的判斷,但安息日為不作為為我們提供一個想像,即縱使因外在因素,人被迫要有不作為,但原來,在不作為中,上主與我們一起在安息中,在不作為中培養作為和不作為要有的德性、辨識力和智慧。這是被囚者向我的教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