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上主心意、人的意思、撒但工作 (可八 31-38)


 20幾年前,一位學生計劃一家五口到英國攻讀神學博士,其中預備之一是賣掉房子。適逢當時天氣,其房子圍牆被倒塌的樹壓毀了。出售房子一事要剎停,待維修後才可進行。他問我,「這是撒但工作阻止他讀神學還是上主要考驗他?」我這學生經驗可能不會是很多人有的經驗,因為我們沒有別墅,連房子也沒有,但他的經驗卻以另一形式在我們經驗出現。例如,工作的不順利是撒但攪的小動作嗎?感情生活的不如意是撒但挑撥離間嗎?患病是撒但的攻擊嗎?簡單來說,不利於我的預期就是撒但的作為嗎?又上主工作是否不可以不順利和不如意呢?

以上的邏輯可以成為我們對可八31-38的解讀。耶穌對彼得拉著他和責備他的態度和行為,視為撒但工作(節32-33)。為何彼得要拉著和責備耶穌?第一,耶穌曾向門徒說,不要公開他的基督身份(節30),因為這可能會引發政治和宗教迫害。那麼,為何耶穌卻自己公開了。重點不是爆料,而是他這樣做可連累其跟隨者。第二,彼得不接受耶穌要受害和被殺,也認為耶穌無需這樣選擇,但耶穌卻認為他是為此而生。這是耶穌與彼得的世界觀之不同。因耶穌是老師,所以,他可以用撒但一詞批評彼得也無不可。查實,彼得有可能也考慮用類似撒但一詞責備耶穌。用廣東話,彼得說,「耶穌,你是否殉道意識上腦呀!」「拉著他」一詞表達彼得站在耶穌面前的對抗行動,「責備」一詞是斥責、警告,不是勸解。問題就出現:「彼得是撒但還是耶穌是撒但?」「彼得的無受苦基督論還是耶穌的受苦基督論才是上主的意思?」

按馬可福音,撒但工作有三,分別為有別於上主國(三22-27)、挪走播下道的種子(即破壞上主國)(四15)和試探耶穌(一13)。綜合來說,撒但的世界觀、價值和思考都與耶穌反映的上主國的不同。回到耶穌與彼得對話中,他們反映甚麼不同的世界觀、價值、思考。

第一,耶穌表達的基督是要受苦和被殺,但這不是彼得期待的基督。受猶太信仰影響,彼得某程度仍認為基督將以戰勝者身份出現的政治領袖。耶穌表達的受苦基督不只反映祂本人的失敗,更令等待基督的人失望。

第二,耶穌認為為他失去生命是跟隨者要有的態度,但這不是彼得的認知。像很多跟隨者一樣,彼得相信耶穌會給予他們甚麼,例如,食物、醫治,但沒有想過而要為耶穌付出生命。耶穌的要求只會嚇走跟隨者。

第三,耶穌認為生命不是靠積累物質而保存,反而在付出,甚至失去生命時,人才體會生命的超越。然而,當超越仍受我和偶像定義時,我們經驗到的超越是虛假的。

信耶穌是基督的我們自然會認為耶穌是上主國,彼得才是撒但代表。我們沒有錯誤的基督論,我們承認耶穌為我們受苦和被殺,但我們對由基督論延伸出來的要求,「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卻有不同理解。例如,這要求在其他人身上是真實的,他們的見證也令人動容。我們不會阻止「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人,甚至用金錢和禱告支持他們,但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卻不適用在我身上,因為這不是我們預期的人生。

另一場境是我們太快就將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等同讀神學。這是可理解的,因為一份神學學歷所付出的時間和經濟往往與回報都不對稱。再者,教會事奉是艱難。它不但承擔不同生命,也被無數人傷害。說回來,當我們將讀神學等同「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和牧會,我們視野被限制了,也不明白「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意思。「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發生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要有辨識、尋求基督之道,並有勇氣悔改和決定。讀神學是一個幫助我們辨識、尋求和勇氣的過程。

耶穌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節31),你會接受受苦基督論,不是戰勝基督論嗎?你不會像彼得拉著耶穌,責備他嗎?又當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節34),你在場嗎?還是你早已離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