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先」的復活信仰 (可十六1-8)


最原初的馬可福音版本停在十六8,後來的版本加入第9節和以後經文,目的是補充了耶穌復活的明確性。和合本修訂版聖經有將原初和後加版本一事列明。值得欣賞。今日的講道以最原初版本為藍本。

耶穌約了你在何處

耶穌的遺體不見了不只是當時這三位婦女的經驗,也是後來讀者的會問的問題。馬可沒有為讀者提供耶穌遺體不見了的答案,反而邀請讀者問門徒,因為門徒在加利利見過耶穌。馬可以開放結局的寫作手法向我們說,我們有責任查究耶穌從死裡復活一事。若這些婦女和門徒不去加利利,他們就不會見證到耶穌復活。同樣,我們今日也要去耶穌答應出現的地方,查究耶穌復活。耶穌答應祂會在那裡?第一,耶穌應承在教會出現,因為教會是祂的身體。第二,耶穌應承在聖餐和宣講聖道中出現。主耶穌設立聖餐時,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第三,耶穌答應在貧窮人、在囚者、患病者、在流離失所的人中出現(太廿五)。除了這三處外,耶穌曾約了你何處,跟你見面?

「先」的思考

那穿著白袍的年輕人向婦女說,「耶穌要比他們先到加利利去。」(第七節)「耶穌先去」使我想起約十四   3,「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先去含意事前預備,這是迎接新事出現的態度。那麼,「耶穌要比他們先到加利利去」有其他意思嗎?

兌現承諾

第一,「先」是兌現承諾。可十四28,耶穌說,「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之前往加利利去。」選擇到加利利見門徒是耶穌對門徒承諾的兌現。兌現承諾對香港人有很特別意思。我們曾說,「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香港人有一句口頭禪,「遲些約出來食飯。」事實是這話不是甚麼承諾,而是打完場的結束語。昨日,有前學生給我留言,「我們的飯局何時對現千萬不要留待離鄉別井之日。」我們的主不會忘記他的承諾、也不會口輕輕承諾,祂承諾的,祂就會兌現。祂說,「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10)主耶穌的復活就是聖父對祂承諾的兌現,而這也是祂對我們的承諾。

終末時間

第二,「先」是那將來的現實在當下發生了,即上主與世界復和在主耶穌復活一事實現了。因將來的現實在當下已發生,當下不再由過去到現在的因果關係和時序時間來決定,也不是由當下的因果決定將來。那將來的現實以不屬於歷史時間的時間已進入當下,並由這將來的現實決定當下的意義。例如,一對男女計劃在20241225日結婚,時間上屬於將來的12月25曰卻決定他們今日用錢、飲食、家居佈置的態度。屬於將來的結婚日已進入當下。有別於人世間經驗,主耶穌復活帶來的復和不是將來的事,而是當下已現實。因此,耶穌復活的「先」成為我們當下生活的指引和盼望。

居間生活

與第二點相關,「先」產生了一個因我們還未到的居間空間,即兌現承諾與當下的距離、將來現實與當下的距離。「又發抖又驚訝」是婦女在居間空間的經驗(第8節)。發抖和驚訝不只因為她們對發生的事很害怕,更因為在當下,我們還未經驗到耶穌復活帶來的復和。現實是社會公義沒有因主耶穌復活改變了很多,反而退步了;動物的尊嚴沒有因主耶穌復活改變了很多,反而受工業化和商品化否定了;地球暖化和污染沒有因主耶穌復活改變了很多,反而嚴重了。 生活在居間空間使我們生活得不舒服,甚至氣餒,但這是上主容許的時間、上主恩典的時間。縱使當下生活不似預期,但我們要相信那將來的現實在當下發生了。在懷疑時,願復活的主賜我們信心;在流淚時,願復活的主賜我們盼望;在是非顛倒時,願復活的主賜我們仍存愛心。

 

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符號—聖殿被毀 (約二13-22)



 生活世界的實物,不只是實物意義,更是一種符號,甚至實物意義是從符號而來。例如,團年飯不只是食飯,食甚麼已是一種符號。此外,團年飯含意家庭關係、族群身份等。然而,同一事物對不同人會是不同符號,所以,有人重視團年飯,有人卻不是。

約翰福音是一卷很刻意用符號的書,作者用了七個符號描述耶穌的「神蹟」。七本身也是一個符號,代表完成。例如,上主六日創造世界,第七日是安息。啟示錄用七間教會、七個印記、七個嚮號等。約翰指的七個符號,分別為水變酒(二1-11)、預言聖殿被毀(二13-22)、醫治大兒子(四46-54)、畢士大池的病者得醫治(五1-15)、饑餓的五千人(六1-15)、瞎子得醫治(九)、拉撒路復活(十一)。符號重點不是一件超乎理性可解釋的事情,而是這事的指向。例如,耶穌醫治瞎子是指向祂是世界的光、耶穌使拉撒路復活是指向祂是生命和復活的主,勝過死亡。所以,當耶穌潔淨聖殿時,約翰重整猶太人的問題為,「你能顯甚麼神蹟(符號)給我們看,表明你可以做這些事呢?」有趣的,耶穌用一般人理解神蹟的方法,回答他們,「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耶穌的回答引發起討論是因為這是超乎理性可理解的,即46年建起的聖殿如何可能在 3日重建。當猶太人著緊於耶穌所講的表面意思,卻不明白這符號,即耶穌象徵聖殿,並從死人中復活

話說回來,要猶太人和門徒明白這個符號並不易,因為這符號跟其餘六個符號很不同。例如,那六個符號是即時發生,但這個符號卻不是。或許,耶穌講這符號的目的不是要他們即時明白,而是提醒他們。所以他從死人中復活以後,門徒想起他曾說過這事,就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話。

聖殿折毀與重建是一個甚麼符號?除了耶穌復活,我認為

第一,聖殿被毀的符號向我們說,要從受苦和受死的耶穌認識上主的能力。耶穌復活了,但我們對復活的主認識很有限。所以,我們對復活的我們有很多想像。例如,有信徒認為在天上常常唱詩歌,有信徒認為唱得很累。因此,我們只有等待主回來時才分曉。然而,我們卻認識主是受苦和受害,因為祂具體地和實在地受苦和受害了。有信徒問,一個受苦和受害的主如何救我們呢!與耶穌同釘十架的一個犯人也如此質疑耶穌。這不容易回應,但我想跟你們說,有受到他們認不公平判決的在囚朋友,開始讀聖經、參加宗教班、甚至信耶穌。那些信耶穌的在囚朋友的信心更堅定。他們見證著只有受苦和受死的上主才明白他們、他們在受苦中相遇。他們說,只有受苦和受害主才能拯救。

第二,聖殿被毀的符號向我們說,要從受苦和受死的耶穌認識我們在當下的責任,即慈悲。主說,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流浪在外,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獄裏,來看你呢?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35-40

受苦和受害的耶穌原來常常是饑餓的、流浪的、赤身露體、在監獄裏,而不是在聖堂。我們習慣向主說,「憐憫我」;主也向我們說,「憐憫我。」

第三,聖殿被毀的符號向我們說,要從受苦和受死的耶穌參與耶穌對眾生的救贖。上主創造世界時,邀請我們與祂同工,參與護理和保存世界。同樣,上主以受苦和受害救贖眾生時,也邀請我們與祂同工。我們自覺不配參與上主的救贖,但為何我們又樂於參與上主的護理和保存。或許,我們不願意,因為耶穌的救贖是從祂的受苦和受害而來。我不知道我們的受苦如何參與耶穌的救贖,這正如我也不知道我們的善工如何參與上主的護理。我也不知道甚麼的受苦才是耶穌的救贖。雖是如此,但我們知道耶穌向我們說,「背起自己十架跟隨我。」

預苦期提醒我們,耶穌是為我們受苦和受死,所以,恩典是重價。預苦期也是一個符號,讓我們在自己的苦得到安慰、對別人的苦有慈悲,並有勇氣參與耶穌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