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 星期日

從「夜裡」走出來的信仰(約三1-15)


閱讀有關尼哥德慕的故事時,我們或許會留意他「夜裡」來見耶穌。有人解釋「夜裡」帶有偷偷地的意思,因為作為法利賽人和猶太人的官公開地向耶穌尋求指點太不像樣了。但我也可解釋「夜裡」為:尼哥德慕白日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同樣,耶穌在白日也可能無時間給他。那解釋才是「夜裡」的意思?除了時間概念外,我會選擇用象徵解釋。

約翰福音用了很多不同象徵來描述耶穌與世界的關係,其中之一是黑暗和光明。基督被描繪為真光,照在世界的黑暗裡,人從而得著生命的光( 5、八   12)。在光明與黑暗的象徵下,尼哥德慕在「夜裡」見耶穌,象徵著他嘗試走出黑暗,而耶穌跟他的說話就是真光,讓尼哥德慕可以不在黑生活。在光明與黑暗的象徵下,讓我們再讀這故事。

身在黑暗不一定感受到黑暗,只有被光閃過,人才會知道自己在黑暗。這正是尼哥德慕的體驗,他被耶穌所行神蹟的光閃過,令他向耶穌說,「若沒有上主同在,無人能行。」(三   2)然而,耶穌的回答是答非所問,他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主的國。」(三   3)尼哥德慕的問題是有關耶穌的身份,但耶穌的回答卻是尼哥德慕的人生。又當尼哥德慕嘗試接住耶穌的回答發問時,「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三   4)耶穌又說了一段另人費解的話,「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主的國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三   5-8)聽到一頭冒水的尼哥德慕再跟進問,「怎麼能有這些事呢?」(三   9)耶穌又再一次答非所問,「除了從天降下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三   13-15)耶穌的回答反映他不明白尼哥德慕問題嗎?還是耶穌總是答非所問?若這兩個可能都不是,耶穌的回答要向尼哥德慕講甚麼或約翰福音的作者想要向我們講甚麼。

耶穌的回答要讓尼哥德慕走出黑暗對他視域的限制。尼哥德慕的關注是神蹟,因為這是他可以經驗到,但耶穌要讓他認識神蹟不限於由水變酒,而是重生。這是尼哥德慕從沒有想過的事。又當尼哥德慕將重生理解為生理課題時,耶穌要讓他認識重生是靈性課題。光照在黑暗的意思是要尼哥德慕逐步走出黑暗給他視域的限制,包括從新認識神蹟的內容和範圍。例如,我們起初信耶穌,原因可能是祂解決我們的困難。這是好多時見證的重點,但當我們的「夜裡」被光照耀時,我們的視域也改變了。昔日是求上主解決我們的困難,今日是求上主賜勇氣,承擔苦難,參與基督的救贖苦難。昔日以規條和道德解釋信仰,並以為這是維護信仰,今日是體驗超乎我們可想像的上主。這是從「夜裡」出來的信仰。

從「夜裡」出來的信仰是耶穌描述,「聖靈像風隨祂的意思吹。」上主光明是不受我們控制,也不是我們預期,但這不是以離世的超越出現,而是以投入歷史的超級出現。說回來,「聖靈像風隨祂的意思吹」似乎給人很不安全。反諷,人在黑夜卻感受到安全,因為在黑暗的安全是由控制、排斥和剝削而建立。這不是難明白的道理。試看看今日社會,以安全為主,卻有很多人活得很不安全,甚至選擇離開這地方。然而,很多人卻很歡迎黑暗的安全。從「夜裡」出來的信仰就是從由控制建立的不安全之安全轉向由聖靈帶來的安全之不安全。光明的信仰不一定要求我們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縱使選擇荀存亂世和沉默是金時,光明的信仰使我們選擇不去同流合污、人云亦云,尊重自己的專業,講不中聽的真話這是從「夜裡」出來的信仰。

從「夜裡」走出來的信仰是危險的, 因為這不是黑暗歡迎的(三   20-21)。因此,從「夜裡」走出來的我們要有自信地抬起頭來,望著十架,相信愛我們的主,必愛我們到底,必拯救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