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上主的愛 (路十五 1-2, 11-32)


 


今年預苦期的第四週,選用的福音課是路十五1-311-32。這是有關失去、悔改與接納的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有多重面向,即無論站在父親、大兒子還是少兒子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發現和領受。這次,我嘗試站在大兒子的角度閱讀這個故事。

15:2的背景下(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耶穌)接納罪人,又同他們吃飯」),我們或許會指責大兒子的不是,因為他似乎代表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心態。他對那位走投無路的兄弟無同情和無關懷。大兒子只強調自己的盡責,卻對兄弟的行為斤斤計較。故事沒有交代這兩兄弟之間的感情。例如,哥哥是否曾力勸弟弟不要提出分家產?又弟弟是否一直都「吞 pok」(偷懶)?他們過去的感情或多或小都會影響兄弟之情。然而,大兒子的不滿和憤怒真的不合情和不合理嗎(第28)?

大兒子對父親生氣的原因之一是他說:「我服侍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第29節)。這顯示了大兒子遵守十誡中的「孝敬父母」。例如,他沒有在父親還在時提出分家產。相反,小兒子提出分家產等同向父親說,「我希望你早點死」,因為除非父親主動,否則,分家產都是在父親死後發生。然而,大兒子似乎並未因此而得到父親的讚賞。第二,大兒子向父親抱怨,「你從來沒有給我一隻小山羊,叫我和朋友們一同快樂」。重點不在於小山羊,也不在於派對,而是大兒子在意的是他的孝敬未獲得公眾認同。或許,你會認為孝敬是天公地義,何來需要有公眾認同呢?然而,從人事管理角度來看,恰當運用公眾認同有助鼓勵員工士氣和建立團隊。同樣,家庭成員之間沒有例外。第三,大兒子擔心他承繼父親的份會因小兒子回來而受影響,因為父親似乎寬恕小兒子的一切。因此,父親向大兒子保證說,「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第31節),即使大兒子的承繼不會因此受影響。以上問題帶出一個基本問題,即大兒子的不滿、小氣和擔心是因他的胸襟狹窄還是父親對待兩個兒子做得不夠公平

20年前,當朋友(一間國際學校的校監)建議我考慮將小女兒轉校過來,因為按能力教學較適合她。我自問,若大女兒也想轉到國際學校,我該如何選擇(經濟考慮)?若她留在本地學校,她會覺得我對妹妹偏心嗎?後來,大女兒往英國讀大學,而小女兒往台灣。小女兒告訴我說,「我是同學中唯一到台灣升大學。」當我向她們解釋我的考慮時,那時的他們可以明白和接受嗎?如何讓她們不覺得需要比較,並相信我是盡力為他們著想呢?如何做到對待不同不一樣和一視同仁是為父的不容易。

這個故事中的父親可能已盡力做到不偏心,例如,他答應不會將大兒子的份分給小兒子。接受者如何閱讀不是父親可以控制的。所以,大兒子的經驗如何閱讀父親的心成為重點之一。第一,肯定父親(上主)對自己的愛。大兒子誤以為父親對小兒子的愛的增加就會減少對他的愛,因為他對愛的體驗是有容納量和有排他性的。然而,這對愛的理解並不適用於上主,因為上主是愛。上主無條件的愛必然是不受容量限制,也不會排他性。上主愛A教會不會因此減少對你教會的愛,上主對B的愛不會因此減少對你的愛。這是我們要有的大公精神。第二,父親(上主)的愛是有偏愛的。詩五十一17,「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這正是小兒子的情況。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第21節)上主的偏愛不只對悔改的人,也是對貧窮人、社會邊緣者、受到不公義對待的人。這不是因為他們的道德比其他人優勝,而是因為他們的需要。耶穌接納罪人,又同他們吃飯(第2節),不是一定因為他們更願意悔改,而是因為他們被邊緣、被排斥。第三,父親(上主)不但邀請我們參與祂為蒙憐憫者慶祝,更邀請我們效法祂憐憫有需要的人。然而,這些需要憐憫的人不只是與我們不認識的貧窮人和罪人,更可能是曾傷害我們或我們一直憎恨的人。大兒子的困難不一定因為他不願意憐憫有需要的人,而是因為這些需要憐憫的人是他的親人,甚至曾傷害他的人。對你來說,他是誰呢?你願意寬恕和接納他們嗎?

在預苦期,求主讓我們體驗上主對我們的愛時,也效法主對貧窮人的偏愛,並從上主的愛中得到力量,寬恕和接納那些不可愛的人。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關懷的倫理與靈性

 

沒有人會否認關懷他人的重要性。聖經甚至以此來判斷一個人在上主榮耀裡還是在永刑(太廿五31-46)。然而,關懷又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即「攞個心出來」就可以,因為「攞個心出來」只反映單向的關懷和過於從關懷者角度出發,而這種關懐可以是霸道。因此,我們需要思考關懷的倫理與靈性,讓關懷者和受關懷者都可以在關懷有真正的相遇(Martin Buber 的「我與你」)。

關懷的倫理

我認為關懷的基礎是邀請,邀請含意雙向。邀請者需要勇於發出邀請,而被邀請者則需要敏銳聆聽和回應。邀請不是只由受關懷者發出,關懷者也可以主動邀請;同樣地,被邀請者也可以是關懷者。

雖然有人處於饑餓、流浪、赤身露體、患病或身處監獄等是缺乏的狀況,但這不必然等於他們一定需要接受幫忙。更準確說,如果他們沒有向我求助,甚至也不接受我的幫助,那麼,關懷就從未發生過。原來,關懷是對邀請的回應。受關懷者並不因為接受幫助而變得被動,他們是自主的,也是主動的,這是關懷者要謹記和尊重。近年來,我多了探訪監獄。於我,探監是關懷和邀請行動,但只有在囚者接受我,關懷才算得上是相遇。在囚者有自主權,可以接納或拒絕探訪。同樣,病人也是如此。關懷是一個邀請。雖然被拒絕可能令人感到不舒服,但我們會支持抵抗以關懷為名出現的壓迫。關懷不是為要滿足關懷者的善心,而是要尊重受關懷者的決定。

關懷的基礎是邀請,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邀請呢?這是一個進入他人痛苦、破碎和脆弱的邀請,因為他們可能正處於饑餓、流浪、赤身露體、患病、在監獄之中。關懷者是否已經做好應對這挑戰的準備?關懷饑餓者不只是派飯和提供物資,更要準備好去理解他們的痛苦、破碎和脆弱,並與他們同行。流浪者不只是無家者,更是尋求政治庇護者。關懷流浪者不只是提供地方住,更需準備理解他們的痛苦、破碎和脆弱,並與他們同行。當被邀請進入他人的痛苦、破碎和脆弱時,我們要留意那處是行人止步,以致關懷者不是按他們的好奇或慈悲,不尊重地侵犯關懷者的私隱和尊嚴。關懷者要意識到自己是受邀請者,不要喧賓奪主。

當面對著受關懷者的痛苦、破碎和脆弱時,關懷者需要接受自己可能的無助感和無力感。一位在非洲宣教的朋友分享她遇到的一個場景:一位只有13歲的女孩被迫嫁出,她無法改變現實,也無法救出這位女孩,只能眼睜睜看著她被送走。關懷者心碎了。原來,關懷不一定可以改變悲劇的結局,而在於分擔他人的苦難,讓他人稍微減輕一些辛苦和艱難,即受關懷者多了一個可以分享眼淚和依傍的肩膀。這位13歲女孩沒有因我的朋友無法改變她的命運而質疑她的誠意,卻感謝她所做的一切。另一方面,關懷者透過進入他人苦難,他自己開放了,讓受關懷者進入他的生命,而他的生命也沉重了。在關懷的過程中,關懷者和受關懷者彼此融合成一體。

關懷是一個雙向過程,那麼,他們如何看待這關係?饑餓的、流浪的、赤身露體的、患病的、在監獄的向關懷者說,多謝。同樣,關懷者也向他們說多謝,因為他被邀請了。原來,關懷是一份禮物,不但因為這不是應得,更因為彼此都承擔對方的痛苦、破碎和脆弱。這是一份「眼淚的禮物」(donum lacrimarum。眼淚可能是因感受到對方的苦難,也可能是因對方從艱難走出來的快樂。原來,眼淚可以是一份祝福。

關懷的基礎是邀請,那麼,成為一位可信任的關懷者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許,我更關注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沒有被邀請,但仍是關懷者呢!意思是,不必因為未被邀請而感到被拒絕,也不必因為沒有被重視而放棄關懷,因為尊重他人的選擇是關懷的基本。查實,未被邀請和沒有被重視的關懷者可以是支持者、代禱者。若關懷區分為前線和後線,直接與受關懷者的接觸的是前線關懷者,而不是直接接觸的關懷者是後線。前線與後線沒有高低之分,也不要用重視與輕視衡量,卻彼此配搭,讓受關懷者得到支持和鼓勵。

關懷的基本是邀請和相遇。在關懷下,關懷者不要看自己看得太重要;同樣,被關懷者不要覺得別人的關懷是應份。耶穌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你準備進入他者的痛苦、破碎和脆弱嗎?同樣,你願意讓人進入你的生命嗎?

關懷的靈性

當談到關懷的靈性時,我們往往聚焦在被關懷者的靈性需要,但事實上,關懷者的靈性才是最基本,因為若沒有處理好自己的靈性,關懷者會被關懷傷害。

關懷者需注意自身的心靈健康。與被關懷者的家人不同,關懷者承受因關懷而來的壓力是相同地輕,因為他們容易退身和抽離。雖是如此,但關懷者也會因關懷而感到心靈疲倦。其中一個原因是關懷者是給予者,非被關懷的對象。所以,關懷關懷者是關懷不可少的元素。一張感謝卡、一盒朱古力、一句讚賞或一頓飯等,都能讓關懷者感受到鼓勵和欣賞。關懷者需要接受被關懷,也要學習接受關懷。1994年,我回到香港的教會服務。承繼蘇格蘭人的傳統,即不爛的鞋衣可以穿仍會穿。1995年,一位青年人送了我一對鞋。他沒有說明原因,也許因為每次主日崇拜,他看到我的鞋子已經褪色,又或因為他買一送一,多了一對鞋。我沒有批評他「多事」,只感謝他的禮物。

第二,關懷者需要意識到自己並非唯一的關懷者。縱使我們可能不知道其他關懷者的存在,我們不孤單的。在關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中,馬大從關懷者變為埋怨者,因為她只著眼於自己努力,不認為關懷者可以以聆聽方式出現。每次我到海外時,必到教堂點燃蠟燭,為認識和不認識禱告。然而,建立可見的網絡和團隊是重要的,讓關懷者知道,你們並不孤單。

第三,關懷者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限制。縱使關懷者如何努力付出,被關懷者的遭遇可能沒有太大改變。痛楚仍繼續、眼淚仍留著。這是生命的局限。然而,另一場境是,被關懷者可能情感上控制關懷者,使關懷者因無法滿足被關懷者而感到內疚和自責。因此,認識自己的限制意味著學會說不和離開。

最後一點,關懷者要相信當你不在場,關懷仍將持續。你所播下的種子將繼續發芽。許多朋友在送長者入護老院都感到很大爭扎。這是否意味著對被關懷者的放棄呢?被關懷者是否人會感受到被關懷嗎?這並沒有一致答案。陳太太照顧患有腦退化的丈夫長達四年,終於決定將他送去護老院。她因長期睡眠不足和持續擔心而患上抑鬱。她說,「腦退化症到了中期以上,照顧的負擔也越來越重,需要的是專業的照顧。誰來照顧比較好,其實不是家人所能提供及承擔的。」「雖然不能再相伴,但至少我倆在不同的地點,都能各自好好地生活。」雖是依依不捨,但關懷仍在。上主是在,其他照顧者是在。

誰是關懷者?這不是一個專業,而是在任何空間會出現的邀請中發生。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又簡單又複雜 (提前六 6-11)

 在中小學的數學訓練,其中一個重要技巧是簡化,舉例來說,18 - (6-4-(8-6+3) ) = 21 就是簡化。我向一位大學數教授查問,簡化的訓練有甚麼目的?他答,「甚麼才是簡化?為何 18 - (6-4-(8-6+3) ) 不可以是簡化?為何一定要接受 21 才是簡化?」我回應,「重點。」 他最後說,「簡化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建立更多元的數學公式。」當我們習慣說,簡單就是美時,這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因簡單,我們才能欣賞複雜。長大後,工作、人際關係、社會議題等都很複雜。我會因複雜而感到困擾還是充滿興趣?

當面對複雜和艱難問題時,首先別被嚇到,因為答錯或解不開不代表失敗,人生不 會因此不合格。意思是,這複雜和艱難試卷只是 100 條題目中的其中幾條。舉例來說, 一個朋友在婚姻關係出現很大掙扎和艱難,勉強維持婚姻、合法分居還是離婚。那選 擇對家庭造成最小傷害?如何才是忠於對上主的承諾?那選擇會為自己帶來身心靈健 康?有別於數學課題有標準答案,人生試題並非單由邏輯推論決定,反而充滿弔詭性,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難題出現令人感到煩惱、痛苦,甚至導致抑鬱的可能。雖是如此, 但不要怕迎接人生試題,反而要視這是眾多題目中一題,答錯了不是人生全部。 或許,當聽到這只是人生試卷其中一條時,你們可能感到沮喪,因為你們已很倦了, 無能力繼續對應更多人生試題。但別忘記,作為今天的你,不論 20 歲、30 歲還是 40 歲,你已經在人生試題上合格很多次了。每一年生日代表你合格,升級。作為一位 62 歲的 我,我在人生試題也經歷許多挫折,但總分上,我相信我是合格的。當我 19 歲時未能成功考進入社會工作學,一直受到未溫習和考試的噩夢困擾,直到 40 歲初才沒有發這夢(但我在 32 歲獲得了博士學位);39 歲時第一任妻子離世,到今回想起仍會淚流滿面。我並非每次都能戰勝人生的考驗,但可以肯定的,我答對的次數遠多於答錯。我們活到當下的人生就是最好証明。

數學學習培育我們要懂得簡化,才能承受或欣賞生活的複雜。今日聖經提出了兩種簡化,第一,「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 六 7-8)這話有點像躺平主義,即無欲無求、不積極爭取和改變;此外,這話有點像一個已沒有競爭力,甚至將離世的長者的叮嚀。所以,那些仍在搏鬥的人(青年人、 中年人和長者)可能不會完全接受這種理念。 「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並非意味著我們甚麼都不要追求,擁有或積極生活。否則,我們何需存在於這個世界呢?反諷,有人因這句話選擇在離世前,花儘一毫一仙,一分一秒,甚至要厚葬,因為他們知道一切都帶不走。所以,這話的用意不是累積或用儘,而是提醒我們,不要過份在意今日的得失,更不要讓今日的得失主導了我們的人生。若人生有所得,就該感恩、享受和與他人分享, 不須自視過高,因為在永恆的視野中,這些都微不足道;若人生有所失,也不必沉湎於悲傷或消沉,因為在永恆的光景中,這些也不算甚麼。面對人生試題,若合格,感恩;若「肥佬」(fail),接受、再見或再試。

第二,「有衣有食,我們就該知足。」我們對這話有點保留,因為它將人降為與動物 一般,只有生存。人豈只是一個衣食課題呢!我們還有身份、意義和價值。雖是如此, 但剛去過緬甸的我很明白生活在戰亂中的人,有衣有食就滿足的道理。說回來,這話 的重點不是跟我們討論節儉,而是讓我們反思我們為生活加上很多無謂,甚至有害的 添加劑,最後生命是為了這些添加劑而生存,甚至沒有添加劑就不明白生活。每個人 的添加劑都不同,可能是學歷、愛情、房屋、社會地位等,這些確實可以為生命增添 色彩,但只有知足,生命才能回復其自在、清純和光澤,而不淪為俗套。 即在面對指鹿為馬時,不放棄公義;當處於得意時,不 失去敬虔;當自我懷疑時,不失去信心;當感到被騙時,不失去愛心;當陷入絕境時, 不失去忍耐;在被誤解時,不失去溫柔。(提前六 11)。 當了29年大學教授的我仍是一個在街邊食雞蛋仔、豬腸粉、坐最經濟位的旅行者。

每個人的人生考試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的順利不一定僅因幸運,而是因為他們不懼 怕考試,甚至學會了看輕成功與失敗,並懂得知足。自小,我們被教導要得 100 分, 我們也以此教導我們的孩子。為何拿到7080分就自覺失敗呢!為何人生一定要十項全能呢!我的話不是只對家長說,也對牧者、拼博的人說。若在水深火熱的你,我們在要知道考驗不一定從上主而來(例如,戰爭),但上主必與我們一起經驗。讓我們圍爐,一起拆解人生試題。若解答不了,就跳過它,不被它纏繞, 答下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