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個人的獨特性呢?一般來說,我們習慣從外表來描述一個人,例如,身高、肥瘦、年齡、髮型、種族等。但你會這樣描述自己的獨特性嗎?我相信大部份人都不會滿足於只用外表對自己的描述。弔詭的是,我們很多時並不願意讓別人認識我們這樣深入的獨特性;同樣,我們很多時也不願意想認識別人這樣深入的獨特性,因此,表面的認識就是了。問 how are you?答 I'm fine, thank you 就是了。今天的福音,耶穌選擇向門徒展示他的手和肋旁(約廿20)。他認為這有釘痕的手和刺穿的助旁是他的獨特性。這是甚麼的獨特性?
耶穌的釘痕的手和刺穿的肋旁是他受傷害的痕跡。這不是因意外,如單車事故或運動受傷,而是別人刻意對他造成的傷害。這些傷痕深深刻在他的生命中,不時讓他感到痛楚。他來是要拯救的以色列人和羅馬人,帶來和平,但遭到他們的殘忍對待。雖然耶穌復活了,但他榮耀的復活身體沒有掩蓋這段生命中的痕跡,包括被鞭打、被辱罵、被虐待、被公開羞辱等種種苦難。這一切都紀錄在他的身體上,沒有被遺忘,也沒有被改寫。回憶是痛苦的,但這些痕跡是他生命的一部份。
強調這受傷害的痕跡並非因為耶穌無法釋懷他的創傷,也不是為了報復,而是這是他的過去。當耶穌向門徒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時,這是因為他已經赦免了那些侮辱和殺害他的人。他以寬恕來終止傷害繼續在他生命上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寬恕使他不留在受害者的身份,反而他回復他的自主。他的自主是他不需只依賴時間淡化傷害對他的影響。事實上,傷害總會在不經意的時間裂縫滲透出來。他的自主是他不讓受施暴者的反應決定他的態度。施暴者可能不接受耶穌的赦免,也不覺得有赦免的需要,但這無影響耶穌的決定。
受傷害的耶穌應是被關懷的對象,但他卻成為賜予門徒平安的人。他之可以如此,因為天父在旁。即使耶穌被殺,他仍然能夠將自己的靈魂交托給天父手中。他是平安的主,因為他沒有被傷害吸納。平安並非沒有感受到傷痛,而是因為有主在旁;平安並非沒有恐懼,而是因為有主在旁。正如詩一百一十八篇6所說:「耶和華在我這邊,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耶穌選擇用他釘痕的手和刺穿的肋旁來理解他的獨特性。除了要面對和克服他的創傷,他也要面對那些看見他生命痕跡的人的反應。這些人可能感到傷痛、內疚、莫不關心、批評或懷疑,而這可能會對耶穌構成第二次創傷。雖是如此,但耶穌仍選擇向他們顯示他的創傷,不但因為他無法假裝沒有事發生過,更因為他可以從創傷中得醫治。
我們希望每個人的生命痕跡都充滿愉快,擁有美好的童年、健康的青年和成年時期、可信任的人際關係,以及滿足的晚年。現實是很少有人擁有如此完美的人生。人生很多際遇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有些人在童年時曾受過欺凌或家庭傷害;青年和成年可能經歷過學業、愛情和事業的挫折;人際關係中可能曾被離棄和出賣;晚年可能孤單或受疾病困擾等。這些經歷是我們生命中的痕跡。然而,我們不一定要將這些經歷視為生命的獨特性,但若這些經歷影響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就不能逃避了。
回憶這些片段沒有為我們帶來歡愉,但我們又不必然一定被它綑綁。耶穌向門徒說,聖靈賦予你們力量,讓你們蒙寬恕,也能夠寬恕自己和他人,可以平安生活。當然,如果選擇不寬恕,也是可以的,因為耶穌跟我們說,「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我們不需因為無法寬恕而自責,甚至懷疑寬恕的價值。寬恕是一個過程,其目的是復和。這個過程包括指出罪行、對抗罪行、認罪、彌補、重建關係。因此,指出罪行和對抗罪行已經啟動了寬恕的過程。
願受傷的我們可以從主得著平安,並相信受傷的我們也可以將平安帶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