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見證一個新秩序的誕生 (神學主日, 使徒行傳二1-21)



一日,女兒問,為何你選擇教神學?為何你選擇在大學教神學?她從來沒有問過我這問題或許,這代表她已進入人生另一階段,即大學畢業在職,尋求前路她的問題帶我嚴肅地思考我如何理解我全時間參與十八年的神學教育若要用一句話來說的話,我會說,「神學教育的目的是見證聖父透過聖靈藉耶穌基督讓一個新秩序的誕生。」這是一個甚麼的新秩序?這新秩序如何誕生?我們如何見證?誰是我們見證的對象?這一連串問題正是今日三代經題徒二1-21要向我們說明。

按這段經文,除了門徒個人感受到被聖靈充滿外,五旬節的外在表現就是門徒說起別國的話這是當時在場人士很驚訝的經驗。其中有些在場的人認為門徒渴醉了,因為他們未能分辨不同語言,以致視之為胡言亂語在驚訝門徒的能力和批評他們渴醉之間,門徒為這次經驗提供一個詮釋。作為門徒代表的彼得以先知約珥的應許來解讀這事彼得說,

上主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在那些日子,我要把我的靈澆灌,甚至給我的僕人和婢女,他們要說預言。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蹟,有血,有火,有煙霧。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主大而光榮的日子未到以前。那時,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

對於彼得的詮釋,我們可能有很多疑問最直接的問題是:門徒只說出不同的語言,並沒有見異象做異夢和說預言,也沒有神蹟奇事那麼,彼得是否濫用聖經?是否誇大說不同地方語言的經驗?另一個問題:受眾是否明白彼得所說的?當時社會大部份人是文盲,而經卷流傳也不普遍(活板印刷要到十六世紀),所以,猶太人對彼得所講的可能一知半解

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讓我們先理解約珥書彼得引用經文是約珥書二28-32,而這段經文的脈絡是上主因為聽到以色列人的哀聲(1至二27)而作出公義宣告的應許(1-20上主的應許是要恢復誠實者之地、從敵人之手解救以色列人,並進行公義審判28-32是從以色列人的哀聲到上主回應的轉捩點所以,重點不是異象異夢預言和神蹟奇事,而是這些符號所代表上主的臨在,拯救的開始明顯地,彼得引用珥二28-32來解讀說不同地方語言的經驗,並提出耶穌就是上帝的神蹟,耶穌的復活證明他就是基督一個新秩序已經誕生,不是以政治權力出現,而是以悔改生命聖靈恩賜出現,即真理自由和服務

然而,約珥書所描述以色列人哀聲與上主拯救的框架不是它的獨有,也是先知書的框架以色列人對這框架認識並不陌生,因為這是他們每一年過逾越節的經驗所以,文盲和聖經的不普遍流傳不會影響以色列聽眾對彼得詮釋的理解,以致聖經記載,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

從說不同語言這事件來看,作為見證者的彼得不只是報告所看見的事,更需要有一種詮釋能力,以致他可以按上主心意解讀,讓群眾可以明白這事件箇中意含第二,見證者不是一個中立者,而是一個對所見證的有熱情的人,甚至願意為此付出生命這解答了為何殉道者martyr)一詞的希臘文是見證人(μάρτυς殉道是因見證者堅持所見證所致,因為見證者不能對他所見證不投入感情。第三,至於見證的內容,就是聖父透過聖靈藉耶穌基督讓一個新秩序的誕生一方面,這新秩序是沿襲約珥的傳統,即公義和救贖的彰顯;另一方面,這新秩序的誕生不受制於種族地理時間、政治形式,以致彼得說,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給所有主—我們的神所召來的人。(徒二39

按以上對使二的理解,神學教育就是培養見證者,讓他們有能力辨識他們要見證的聖父透過聖靈藉耶穌基督讓一個新秩序的誕生、對他們所見證有熱情,甚至願意為所見證的殉道,並隨時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別人對我們信仰的查詢。要補充一點,可能受法庭觀念影響,我們傾向將見證規限於說話,但見證是多樣的,包括社會行動、社會踐行

或許,你們有興趣問,聽完你的講解後,你的女兒明白你何選擇教神學嗎?」她沒有追問,只說,阿們。」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勇敢做正當的事 (寫於六四25周年)

上星期,我身在波蘭華沙,當地正準備慶25年前64日發生的一件事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在展覽板上寫

198964日,這國家的聲音以投票決定波蘭將再次成為自由。由智慧和勇敢的人民推動了像雪崩的改變。這25年的自由,波蘭向更好的改變。

這是一次甚麼的決定?簡單來說,19885月至8月期間,波蘭工人舉行大型示威,導致當時共產黨政府願意承認團結工會的合法性,並承諾於1989年,推行自1947年以來第一次有競爭的國會選舉。雖然共產黨政府只容許國會其中161席公開選舉 (佔總議會議席35%),甚至以不公正方法重劃選區,但在198964日選舉中,團結工會卻獲得160議席。共產黨政府沒有宣佈這選舉無效,因為民意已很清楚地站在共產黨政府的對面198964日,波蘭就從此不一樣了。科莫羅夫斯基寫:

我向所有公民呼籲:198964日,我們給自己一份大禮物-自由讓我們好好珍惜它栽培它,讓我們為我們國家的成就而驕傲

作為世界公民一份子的我們,衷心為波蘭人民勇敢做正當的事慶祝,但弔詭的是,同年同月同日,在地球的另一邊,我們卻經驗自己國家的悲哀198964日,中國共產黨政府用暴力鎮壓以天安門為象徵的民主運動,拒絕為自己的貪污悔改,反而將為人民和國家福祉的民主運動定為動亂,並對參與這場民主運動人士進行各式各樣的迫害。當波蘭人民每年64日都有慶祝時,我們卻每年在維園手持蠟燭紀念天安門母親的傷痛和那些被不合理理由關在監獄和軟禁的維權人士。雖然波蘭和我們在198964日有不同命運,但我們沒有顧影自憐,因為波蘭的人民與我們分享共同堅持和價值,即勇敢做正當的事,爭取一個尊重人權和自由的社會。

為何做正當的事需要勇敢?如何實踐勇敢?勇敢的代價是否很大?讓我們聆聽上主的話,

你們若熱心行善,有誰會害你們呢?即使你們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裏奉主基督為聖,尊他為主。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理由,要隨時準備答覆;不過,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要存無虧的良心,使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使那些凌辱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神的旨意若是要你們因行善受苦,這總比因行惡受苦好。因為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 *,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領你們*到神面前。在肉體裏,他被治死;但在靈裏,他復活了。(彼前三13-18)

第一,做正當的事需要勇敢,不但因為有人威嚇做行善的人,更因為我們怕因做正當的事要付的代價。這是一個顛倒社會,因為行善者要恐懼,行惡者卻理直氣壯此刻,昂山素姖提醒我們,勇敢就是免於恐懼的自由

第二,做正當的事之所以勇敢,不只是因為沒有恐懼,更因為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詢問,並存無虧的良心潘霍華在被處死前,他寫下自由途中的四站,其中有一段,

當你起步追尋自由
你得先學會控制你底感覺和心靈
唯恐你氾濫底情慾和四肢
使你偏離當行的路程
操練你的心靈和肉體唯你是從
好奮力追求你所設定的目標
除非你恆守此律
否則永不得認識自由的秘密

第三,勇敢做正當的事不等於我們必然受苦,但要準備迎接受苦作者彼得甚至以耶穌基督的受死描述勇敢做正當的事的可能遭遇。雖是如此,但彼得卻說,在肉體裏,他被治死;但在靈裏,他復活了。」面對受苦和受死,潘霍華在自由途中的四站寫:
終於轉變了!強壯活躍的手被捆
     
孤單無助,行動已經結束
     
輕輕吐一口氣,把為公義的奮鬥
     
交付在更強的手中
     
心滿意足地歇息
     
唯有在這蒙福的片刻,輕嘗自由
     
再把自由交回給上主
     
使它在榮耀中圓滿實現!

這不是將受苦和受死浪漫化,而是因對上主深信,我們將生命和還未奮鬥完的公義責交託祂了

懷著做正當的事的勇敢無虧的良心和對上主的交託,我們以不同行動(包括佔中)表達我們的深信終有一日在內地能公開紀念為民主和自由受苦和受死的人,終有一日與波蘭人民一同慶祝64,並讓深信我們的國家向更好的改變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耶穌的受難:從潛能與能力說起



今次台灣太陽花學運是成功抑或失敗?若以重新審議服貿協議為目的的話,太陽花學運是失敗的(當然,我們還未知道事件日後發展如何)。然而,總有人說,太陽花學運動影響深遠,因為人民覺醒了。但人民覺醒是一種輸打贏要式的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比成功爭取重審服貿協議更重要?這牽涉我們對能力兩種不同理解

第一種對能力的理解強調它的實現性和表現性。例如,當我說我有能力贏這場足球比賽時,我就需要在比賽中證明,不能只得個講字。縱使堅強意志是重要,但輸就是輸,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論曼聯球隊如何自稱有潛力,今屆英超冠軍失落就說明一切因社會著眼於以表現來認識能力,我們漸漸不自覺失去對潛在能力或一種不以有效性來衡量能力的認識。事實上,經驗告訴我們,以有效表現的能力者不一定代表他真有能力,因為他的能力表現可能源自他的恐懼缺乏自信,甚至逃避責任。例如,今日中央政府選擇以暴力和謊言對對維權人士,因為它知道理虧,不敢理性對話。這帶出對能力第二種理解,就是潛在能力。潛在能力不是不可以表現出來,而是不因不表現出來就沒有能力,因為潛在能力的基礎是自由,它按它自己的時間和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殘障人士有可能沒有我們經驗到某種能力表現,但這不等於他們沒有能力一定遜於其他人。例如,一位老人跟我說,「我屬於社會認為老弱殘兵之一員,但我可能比你們有一個優勢,就是因我知道來日無多,所以,我比你們知道如何寫死這個字,也懂得如何活。」事實上,不同地區調查顯示老人比中年人更不怕死。

以上對能力兩種不同理解有助我們對耶穌受害死亡故事的認識。審問耶穌是否有罪的羅馬官(猶太省巡撫)彼拉多是有實際能力的,因為他有權決定耶穌是否有罪處死耶穌。雖是如此,但他在審問耶穌一事上選擇以法治多於強迫性暴力。例如,彼拉多按著法治要求的程序,即指控、調查、認罪和判決。為何他在審問耶穌一事上選擇法治方法?可能他不認為耶穌對羅馬政權沒有很大威脅。又或者他不想受猶太人領袖支配他的決定。按聖經記載,彼拉多查不出耶穌有甚麼罪,並打算釋放耶穌,但因來自猶太人群眾的聲音,他恐懼若不按民眾的要求,被釘在十字架的一位將會是他自己。群眾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約十九章12以,他最後背叛他的調查,從法治轉向強迫性暴力,順應群眾,釋放巴拉巴,並宣判釘耶穌在十字架耶穌就成為彼拉多自保下的犧牲者這是否代表民眾才是真正的能力者?聲大不等於有理,反而這是一種暴民暴力,即今日我們所說的民粹民粹指人民易於從眾,缺少知識,沒有思考能力且反智,容易受到感情影響(太二十20),而攪民粹者就是眾祭司和長老。(太二十六57-68;二十1-2)在民粹下,耶穌被犧牲了

相對於祭司、民眾和彼拉多,耶穌是那位最沒有能力的弱者,任人擺佈和決定。縱使耶穌的抗辯如何合理,聲大比道理重要暴力比法治才是道理雖是如此,但聖經記錄了數個值得我們留意的片段第一,當大祭司盤問耶穌有關他的門徒和他教導的事時,耶穌亳不客氣說「我一向都是公開地對世人講話,你為甚麼問我呢?」旁邊站著的一個警衛打了他一耳光,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耶穌回答他:「假如我說的不對,你指證不對的地方;假如我說的對,你為甚麼打我呢?」(約十八19-23在能力弱勢一方的耶穌拒絕不反抗第二,耶穌回應彼拉多的能力,「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約十11)若不是耶穌甘願,彼拉多根本就沒有能力將他處死第三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沒有聽見耶穌對害他的人說報服的話,反而說,父啊!赦免他們, 因為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路廿34我們也沒有聽見他的自憐,反而安慰在苦難中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了。」路廿三43看來在能力表現上軟弱的耶穌卻擁有一份暴力沒有的能力,即在不公義下,堅持道理不向暴力屈服,也不因受到殘暴對待而變得報復性耶穌的能力源自祂的寬恕和愛,而這微弱能力竟然揭露穩定和秩序的真面目,即恐懼和暴力。然而,耶穌最後仍被釘在十字架,並且死了,暴力似乎勝利了。

耶穌在十字架的遭遇使我們重新認識保羅一句話,

「我(耶穌基督)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原文是潛在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

保羅選擇用當時希臘文dunamis (δύναμις),而不是energeia(νέργεια) 來描述耶穌基督的能力簡單來說,dunamis」指潛在能力,而「energeia」指表現能力。縱使耶穌行神蹟,但聖經作者選擇用「dunamis」來描述他的能力。這選取提醒要我們著眼於潛在能力,不要被表現能力吸引或嚇怕,並崇拜表現能力,反而要認識潛在能力,因為只有在潛在能力下,我們才不會將真理和公義等同某種能力表現,也不會以暴力爭取真理和公義。我們開始明白,不是耶穌行神蹟能力使我們的軟弱完全,而是耶穌在十字架能力使我們軟弱完全。我們的軟弱不是因為我們沒法抵抗謊言與暴力,而是因為我們相信只有表現能力才算是能力。

近日,劉進圖先生(世華網絡營運總裁,於2014年2月26日被斬)有這樣的分享

我從少年時期就返教會,學會人生目標應是榮神益人,努力事奉。過去我一直認為,事奉是奉獻自己的才智、能力和時間,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自然就能榮神益人。例如,我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便是向世人作好見證。又例如,我捨棄較賺錢的法律專業,為興趣和使命跑去當記者,還盡量抽時間教學及服公職,這就 是努力事奉、榮神益人。
如果我承認今次我遇襲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意義(指稍後舉行的遊行,左中右的新聞團體破天荒聯合行動,一起反暴力。又有朋友說,這次事件喚醒了港人,關注新聞及言論自由),那就意味我是通過一個非自願的、被動的、與個人才智能力全不相干的途徑,單純靠承受傷害和痛楚來造就別人,這完全違反了我一貫的概念。其實,我這個人頗有點精英主義,上司曾批評我恃才傲物,我從來沒有想過,放下聰明才智,不再勞心勞力,人還能做什麼?我從來不曾明白,所謂無權勢者的權力、受苦的事奉,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大半生走過的所謂榮神益人努力事奉的路,到底當中有多少真實而深刻的意義?有多少其實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這一連串的問題,在靜夜無眠的晚上,折磨覑我的心。

這是否說明劉進圖先生的犧牲是有須要的?耶穌的苦難不是要合理化一切犧牲,而是他的犧牲是一個暴力的結果,一件不公義。被犧牲者是弱者,但同時,被犧牲者卻揭露出行使能力者的暴力,並向它宣告,公義和真理不會因它的能力被顛倒。當凝望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同時顧念在我們社會中被排斥和受到不公義對待的人,他們是劉曉波,剛被判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新公民運動」成員丁家喜李蔚、趙常青和張寶成(他們主張
官員公開財產) 等人。面對能力下,我們在沉痛和絕望中,向上主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開我?」我們也深深向上主祈禱,讓我們相信從上主而來的能力,即可能站在實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