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馬其頓人需要甚麼?

昨晚深夜從韓國回港, 帶著疲勞的身體準備今日的講道. 今日要去的教會是平安福音堂 (吳主光傳統). 2-3年前曾到一趟. 那次講道完後, 長老跟我說, 我們對你所說的有點不習慣, 但仍可以明白的. 不錯的評語, 也因此, 2-3年後, 平安福音堂沒有忘記我吧!


年幼時,牧師常常提醒我們「馬其頓人」呼聲(使徒行傳十六9-10)。簡單來說,「馬其頓人」呼聲指我們要回應人對福音的呼求,但問題是:為何馬其頓人呼聲就等於對福音的呼求呢?查實,這個馬其頓人只說,「請過來幫助我」,但保羅卻以傳福音來理解他的呼求。換句話說,保羅是否因對福音某一種理解,以致他對「馬其頓人」呼聲錯誤理解?當然,我也不能否定保羅的正確,因為我沒有經歷他的異象。

雖然這異象是這個馬其頓人與保羅的事,但這異象已成為基督徒對周遭人的責任之典範。因此,我們有需要對這異象有進一步思考。第一,這個馬其頓人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典範,讓我們留意其他人的呼求?若可以的話,甚麼人向我們呼求呢?第二,保羅是在異象中聽見這個馬其頓人呼求。我們是否需要訓練,以致能聽見?第三,保羅以傳福音來回應這個馬其頓人的呼求。我們如何回應不同人的呼求呢?或許,更基本的問題是:基督的福音是否只關乎救人靈魂?

誰是當下的馬其頓人?我相信不會有太多人說,就是現在的馬其頓。於我來說,他們是那些滿18歲就不被容許就讀津貼學校的智障人士。他們沒有要求終身都要就讀津貼學校。他們只要求不要將昔日20歲界限降為18歲。誰是當下的馬其當頓人?他們就是那些失業人士。當下失業率約5.3%,但青年人失業率卻是21%。誰是當下的馬其頓人?他們就是因要興建廣深港鐵路而被遷拆的石崗菜園村村民。他們以不同方式向我們呼求,「請過來幫助我們。」你們會如何幫助他們?至於我,我會帶橫額聲援智障學生,也會聯署和參加遊行。有關失業人士的呼求,我會積極推動工作共享、提倡技能工作專業化和發展農業。至於菜園村,我會參與村民抗爭行動,與政府對抗。

對於以上的看法,閱讀者可能有兩個疑問。第一,我所講的回應與福音有甚麼關係?第二,如何認識和回應那些沒有發出呼求的馬其頓人之需要呢?沒有發出呼求代表他們沒有需要還是因不懂發聲或發不出聲?就著第一個問題,耶穌基督宣講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四18-19)

耶穌基督不只是宣講,更是努力將這宣講實踐。(路加福音七18-23)在耶穌基督復活後,跟隨祂的人已轉向對耶穌基督本身的宣講。結果,傳揚耶穌基督與耶穌基督本身所宣講的卻越來越遠。因此,我對智障人士、失業人士和菜園村居民等等的支援行動是福音的本身,就是實踐耶穌基督在世的實踐。

馬其頓人的呼求似乎已被假設自我說明,無需理解,以致聽見這呼求的人只有回應與不回應的選擇。現實不一定如此。第一,發出呼求的人可能不明白他呼求的內容。第二,呼求內容可能只是一個表徵,不深究問題只會治標不治本。第三,呼求可以只關乎大聲與細聲,一場權力的角力。因此,聆聽者需要學習準確地閱讀呼求者的呼求。在解放神學的傳統下,社會科學成為聆聽者的詮釋工具。然而,社會科學的分析不是最後,所以,神學(包括聖經)需要就社會科學分析的結果作出批判與回應。

例如,有文化研究者支持或同情「靚模」,說,「社會需要寬容,對差異尊重」,「反對『靚模』」反映成人世界對青年人的壓迫,因為成年人已沒有青春」。這些見解可能屬實,但將「靚模」化約為個人選擇和年齡鬥爭時,我們可能已忽略了「靚模」背後的經濟主義已滲透青少年一族。為了利潤,傳媒製造「靚模」,而「靚模」又樂於被製造。就此,神學就需要有立足點去回應「靚模」行為的回應,而不只從個人道德去看這一件事。

然而,社會分析關乎一個客觀的討論,但「馬其頓人」呼聲卻要求我們多一個視野。有人說,「就是上帝的視野。」我不否定,但我對這說法很有保留,因為上帝視野一詞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內容。它很容易被人以此掩飾自己的關心、立場,甚至野心。基於此,我傾向說得清楚。有人以上帝形象說出上帝視野,而我傾向以一份慈悲的視野來描述上帝的視野。沒有慈悲,聽見「馬其頓人」呼聲又如何?當下問題之一不是聽不見,而是缺乏感情投入的聽見。事實上,聖子的道成肉身與被釘在十字架就是慈悲的具體化。一方面,耶穌基督的慈悲使祂行動;另一方面,慈悲要求公義,因為沒有公義的慈悲只像為傷患者包裹傷口,沒有阻止使人受傷的人、社會制度或社會意識。

按以上討論,視而不見的社會隱喻就是聽不見「馬其頓人」呼聲,不但因為他已將「馬其頓人」呼聲等同自己的呼聲,更因為「馬其頓人」已被決定如何發聲。這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個人澎漲,即將個人視野取代上帝視野。

4 則留言:

  1. 我同意宣讲福音与实践所宣讲的是需要互助互辅的。这其实也是卫斯理约翰所坚持的:福音与恩慈之工(包含社会公义)当是基督门徒的记号。

    回覆刪除
  2. 慈悲的心是重要的.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容易使我們失去對他者的敏銳, 而慈悲的心也變得遲鈍.

    回覆刪除
  3. 不知这次讲完后反应如何?^^

    回覆刪除
  4. 最近反思馬其頓的經文。其間,我也是思考保羅對異象的回應和詮釋(『以為 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
    既是馬其頓的呼聲,便要追蹤其後的經文。有敬畏神的呂底亞、有
    被鬼附著的婢女,只因她主人利用她來發財。又有於工作間的夾心階層的獄卒…或許這就是呼求者的情況。而經文中的『幫助』βοηθέω bo-ay-theh'-o =‘a cry’ + ‘to run’ = to run to the cry 更突出求助者迫切需要。
    我相信『一切』問題的拫本徵結是人因罪與神隔離。而福音就是『最終極』的解決問題的大原則。但福音表述卻是可以多樣形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