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這真是上主的兒子(可15:37-39)


這個月,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很多令人動容的事。劉曉波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趙連海無辜地被判兩年半和昂山素姖終被釋放等。坦白說,昂山素姖的釋放實在不需要高興,因為她的囚禁本身就是不義的。釋放只是撥亂反正 。劉曉波的獲獎也不值得慶祝,因為他仍然無理地被囚。趙連海一事更令人髮指,因為受害者和舉報者竟變為罪犯。慣性支持中央的港區人大代表都受不了。

他們的遭遇使我聯想起耶穌的遭遇。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決定是一個不正義的決定。不但因為彼拉多承認耶穌沒有犯罪,不需要被判死刑,更因為耶穌的「罪」來自祂揭露當時法利賽人的不正義。耶穌被釘十字架一事不只是他個人的命運,更代表祂所維護的邊緣群體(罪人、妓女和稅吏)將會進一步被邊緣和否定,因為那一個要挑戰當時宗教權力的人將會跟耶穌的命運一樣。十字架的刑罰是一個政治的恐嚇。當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大聲喊叫而氣就斷了時,聖殿的幔子從上而下裂為兩半(可十五37-38)。馬可沒有紀錄耶穌所喊叫的內容,但路加卻記錄,「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廿三46)另一方面,聖經也沒有說得清楚這裂開的幔子是那分別至聖所和聖所的幔子抑或是那進入聖殿將猶太人與外邦人分開的幔子?不論是那一個幔子,幔子所代表的分別被打破了。一方面,因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承擔人一切的罪,猶太人可以直至進入至聖所而不需要透過大祭司一年一次代表猶太人向上主認罪和獻祭。另一方面,聖殿不再是猶太人的聖殿,而是萬國禱告的殿。在耶穌的救贖裡,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分別不再有,因為他們都是上主的兒女。以上對幔子裂開的神學解釋沒有錯,但不足之處,就是忽略了幔子裂開最基本的意義。所謂最基本,幔子裂開是聖父對聖子受苦的回應。當耶穌開始傳道時,聖父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7)又當耶穌在他的傳道身崖中的轉捩點時,聖父向他保證說,「這是我的愛子。」(可九7)但在十字架上,聖父沒有回應耶穌的說話,「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聖父似乎離開了,沉默了,但實際上,聖父卻選擇以象徵表達,就是遍地都黑暗和幔子裂開。(可十五33)聖父沒有在耶穌受苦時不在場,而是不以說話方式在場。

按以上象徵理解,幔子代表上主的衣服,而幔子裂開就是上主撕裂祂的衣服。按猶太人傳統,撕裂衣服代表悲哀和傷痛,忿怒和無奈。例如,當雅各知道其兒子約瑟死了的消息時,他便撕裂衣服。(創三十七34)又當大衛知道掃羅被殺後,他也撕裂衣服,跟隨他的人也是如此。(撒一11)面對自己的兒子受到不正義的對待時,上主心痛了。看見十字架的殘酷時,上主忿怒了。祂以撕裂幔子表達祂內心最深切的悲痛。

第二,幔子的裂開代表上主不但聽見,更含意上主要看耶穌所受的苦難。聖父走出至聖所去看耶穌,也走出聖殿到各各他看耶穌。苦難打破上主與人的分隔,因為上主不會遠離人的苦難。在眾人眼中,耶穌只是弱者,他的喊叫不會改變現實的環境,但聖父真的聽見,以致祂主動撕裂幔子,親自到場,去拯救和安慰他。以色列人很清楚,上主聽見以色列人的哀求,就要拯救。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所以下來要從埃及人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出三7-8)從往後的發展,我們知道聖靈使耶穌從死裡復活。強權和不正義沒有掩埋正義,因為撕裂幔子的上主被人所受的苦難動容了。

幔子的裂開是上主對耶穌苦難的回應,也是上主對正義的肯定。這是幔子裂開最基本的意含。沒有對這基本理解的肯定而將幔子裂開解釋為罪不再使上主與人分隔無形將信仰非歷史化。
耶穌的遭遇和聖父對耶穌遭遇的反應使我們對劉曉波、趙連海和昂山素姖等人的遭遇有新的體會,就是上主也為他們撕裂衣服,並要親自去看和拯救他們。縱使劉曉波和趙連海仍下在監裡,昂山素姖的釋放仍沒有帶來2100多良心犯人被釋放的可能,但使耶穌從死裡復活的聖靈必施行拯救與公義。威嚇不會阻止正義,反而正義使暴力者露出他們的恐懼。

面對耶穌的受刑,百夫長說,「這人真是上主的兒子。」(可十五39)按當時的政治環境,這是一句煽動的話,因為只有凱撒(羅馬皇帝)才是上主的兒子。何來這政治犯人是上主的兒子(耶穌的罪名是猶太人的王,顛覆羅馬政權的罪)?此外,「這人真是上主的兒子」會觸怒當時針對耶穌的法利賽人,因為耶穌已被視為褻瀆上主。何來一個褻瀆上主的人是上主的兒子?百夫長不怕死嗎?不怕被牽連嗎?或許,聽見他說話的人不多。縱使真的可能如是,但他抵不過良知,以致他不能不說,「這人真是上主的兒子」,而沒有太多考慮。黑暗中的光明不必然是柳暗花明,因為實在有太多人仍舊無辜地犧牲了,沒有得著正義。雖是如此,但在黑暗中,我們仍可以看見光明,因為人的良知沒有被掩蓋。

「這人真是上主的兒子」不只是個人對耶穌的認信,而是一個良知的行動。面對劉曉波等人的遭遇,使人動容的,莫過於有人勇敢地說,「這人真是上主的兒子。」這不是政治的立場,而是良知的呼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