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上主呼召、跟隨主與合一(可一14-20)

在西方留學期間,我感受西方教會比較注重宗派,例如,他們會以信義會教友或聖公會教友等來形容基督徒。相反,宗派在華人教會相對地較次要,基督徒才是最重要。表面看來,華人教會應比西方教會更容易合一,但現實卻不是,因為阻礙西方教會合一的理由是可以拿出來公開討論,但阻礙華人教會合一的理由是難以公開。

今日經文重點之一,就是有關耶穌群體的形成。耶穌分別呼召西門和安德烈、雅各和約翰跟隨他。然而,耶穌的呼召總有點奇怪。第一,若耶穌是拉比的話,拉比不會向人發出呼召,叫人跟隨他,因猶太人要追隨的是妥拉,不是拉比。縱使有人會追隨某一拉比學派,但這是他個人因被感動而作的選擇,而非因呼召。第二,耶穌是先知嗎?舊約唯一相關的例子,就是先知以利亞呼召以利沙跟隨他,但以利亞容許以利沙先回家與家人道別(王上十九19-21)。然而,耶穌的呼召不但沒有這樣安排,甚至傾向排除有這需要。若他不是拉比和一個欠缺親情的先知,耶穌憑甚麼呼召叫你跟隨他?

有別於約翰福音對門徒呼召的記載(約二35-51),馬可的記載沒有交待那四位被呼召者對耶穌的認識,以致閱讀者會對他們立刻回應耶穌呼召的決定感到疑惑。雖是如此,但這不等於他們從未聽過耶穌的名字,因為馬可刻意地在耶穌呼召他們之前,記下耶穌的宣講,「日期滿了,上帝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那麼,為何馬可要這樣記載耶穌的呼召和他們四人對耶穌呼召的反應?

以上兩個問題帶出馬可對耶穌的呼召和門徒的跟隨有其關注:

第一, 耶穌比拉比和先知還要大,以致他不但呼召人跟隨他,更是絕對和立即的跟隨。只有上帝才可以向人有如此的呼召(一11)。

第二, 耶穌的呼召不是基於人對他已有甚麼知識和理解。回應耶穌呼召的信心不是一種智性的決定,而是在被呼召下,人對實存的體驗。甚麼會令人放下謀生的工具?唯有人在此刻認識他的存在,所以,立刻是人最直接的反應。

第三, 跟隨耶穌的人須要放棄他昔日身分,以致他才可以承受新的身分和任務,就是作為得人的漁夫。

第四, 有別於施洗約翰的悔改洗禮,耶穌所傳講的福音要求人跟隨他,因為耶穌就是福音本身。

第五, 跟隨耶穌不只是被呼召者與耶穌的關係,更是加入一個群體。凝聚這群體的不是共同旨趣和生活形態,而是同一個呼召。在耶穌呼召下,不是我,而是那呼召者才是核心。

我認為以上對跟隨主的理解有助我們理解合一的基礎和意義。基本上,合一關乎我們同是被耶穌所呼召,即一主、一信、一洗。基督徒身分不是由教會傳統和會藉來界定,而是實存地從聆聽耶穌的呼召而來。耶穌的呼召不是要消除教會之間的差異,反而肯定我們以不同形式跟隨祂。在同一個呼召下,信義會會友是基督徒,聖公會會友是基督徒,他們不需淡化他們教會傳統或進入所謂後宗派,反而他們應按各自傳統回應上主的呼召,因為上主的呼召是個人的和實存的。然而,合一不純是一個基督徒身分,因為跟隨主要求我們信福音。信福音不只是信耶穌,更要求我們與人分享上主的豐盛,因為這是耶穌福音的內容。沒有分享上主在我們教會和生命上的豐盛,就談不上跟隨耶穌。

我接受合一需要理性對話,也認同合一關乎生命修養,但更基本,合一是因耶穌的呼召和跟隨耶穌的結果,即合一是分享。當我就讀信義宗神學院時,當時的院長蕭克諧牧師說,「信義宗神學院不是只為信義宗教會的信徒,而是信義宗教會對普世教會的貢獻。」今日,我所任職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盧龍光牧師提醒我們說,「新落成的教堂不是只屬於我們,願更多人覺得這教堂也是屬於他們的。」當耶穌向我們說,「來跟從我」時,祂不只是要求個人悔改,更要藉此建立一個群體,即一個以合一和分享為特徵的群體。在這對立(例如,近日孔慶東言論批評香港人為狗)和嚴重貧富懸殊的當下,願我們的教會活出合一與分享,宣講福音。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