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會嘗試為其存在建立一個偉大的故事。例如,中國共產黨就有很多偉大故事,其中之一就是逃亡被改為「長征」。猶太人也不例外,他們的故事是:
我的祖先原是一個流亡的亞蘭人,帶着稀少的人丁下到 埃及寄居。在那裏,他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眾多的國。埃及人惡待我們,迫害我們,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上帝。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役和欺壓,耶和華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以及大而可畏的事和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耶和華啊,看哪,現在我把你所賜我地上初熟的土產供上。(申26:5-9)
這故事的特徵有二:第一,上主是顧念他們的;第二,他們倚靠上主恩典。雖然以後數代的猶太人已沒有出埃及和入迦南的切身經驗,但沒有因此,他們對這歷史經驗變得陌生,因為這歷史經驗在他們生活中是仍繼續重演。第一,透過宗教生活提醒他們有關出埃及和入迦南的事件。宗教生活反映在祭司和祭物上。祭司的出現不是猶太人的設定,而是上主的設定。祭司是上主與猶太人的媒介。他代表猶太人向上主獻祭,也代表上主向人的接納與宣赦。祭司和獻祭的出現就是因經驗上主對猶太人的救贖而來。所以,每次宗教活動就是歷史重演。第二,透過感恩和獻祭重演出埃及和入迦南事件。「耶和華啊,看哪,現在我把你所賜我地上初熟的土產供上。」(節2)感恩不一定因為豐收,而是因為有地可以耕種,也因為所耕種的可以有收成。因著感恩,猶太人認識沒有外在的恩典,就沒有今日。感恩使他們重演出埃及和入迦南。第三,透過在他們中間的寄居和孤兒寡婦重演出埃及和入迦南(節11-13)。寄居和孤兒寡婦是那些缺乏,無可倚賴的人。他們的出現含意著上主要拯救他們,因為當上主看見猶太人所受的困苦、勞役和欺壓,祂就拯救。上主吩咐猶太人的獻祭是要照顧他們。寄居和孤兒寡婦的遭遇沒有使人懷疑上主的真實,反而更真實體驗上主的愛。這是出埃及和入迦南的重演。
說回來,為何出埃及和入迦南這歷史經驗如此重要?原因不是因為政治上,猶太人需要這段歷史來鞏固其民族和國家,而是因為他們要知道他們是上主的子民。上主的子民不是關乎猶太人的特權,而是要成為萬國的祝福,見證上主的恩典。當他們忘記這歷史時,他們就沒有善待寄居者。這正是今日以巴衝突因素之一。
至於基督徒,我們的身份來自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帶來的救贖。沒有這歷史,就沒有基督徒;沒有這歷史的重演,教會就不是教會了。因此,教會必有聖餐,而每次聖餐就是重演耶穌基督的拯救。在聖餐中,我們體會耶穌基督的身體為我捨,耶穌基督的寶血為我流。我們是重價贖回來。此外,藉著見證和奉獻,我們見證上主不只是在我們危難中才出現,更一直看顧我們的生活。當習慣注視自己的不足時,我們很難感恩。當聽見有病患者說每一日都是額外時,我們才明白感恩的基礎不是因有餘,而是因仍在。所以,收入不高、體弱多病也可以感恩。最後,透過對貧窮人的照顧,我們重演耶穌基督的救贖。這正是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所說的,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流浪在外,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獄裏,來看你呢?』
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一年前,政府向每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派發6000元。你如何運用這筆錢?有基督徒選擇以這筆錢發動平等分享運動,為貧窮人、老人和露宿者提供飯盒和食物。到今天,這行動沒有因6000元用完後就結束,反而每個星期,他們繼續進行。他們不只派食物,更與貧窮人、老人和露宿者傾談。宗教生活、感恩生活和照顧貧窮人不是三擇其一或二,而是三者不可缺。
在教會年曆,今個主日是預苦期的開始。預苦期是透過禱告、奉獻、悔改和幫助貧窮人,讓我們紀念和參與耶穌基督為世人要承受的苦難。在第一週的預苦期,讓我們學習以感恩生活和關懷貧窮人重演耶穌基督的愛與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