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一位支持和參與和平佔中者的禱告 (路十一1-13)



「求你教導我們禱告」是門徒向耶穌的請求。要理解門徒請求,我們先要解答四個問題。第一,當時禱告有甚麼的元素?起首是尊主為大,而以不叫我們陷入試探作結束。這也是耶穌教導禱告的模式。第二,禱告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的實踐情況如何?自猶太人亡國後,禱告逐漸成為人親近上主的一種表達方法,而耶穌教導門徒稱上主為父就為門徒的禱告生活開拓了新視野。第三,為何門徒要耶穌教他們禱告?因為他們不懂禱告還是其他原因?除了教導門徒禱告外,耶穌的回覆更帶出,他們要迫切禱告,因為上主聽他們的禱告。因此,門徒的請求,因為他們經驗不到上主垂聽他們的禱告。第四,為何門徒要將約翰教導他的門徒禱告作為參考?這是否向耶穌一種施壓還是另有原因?這可能是,但在作者路加眼中,他要藉此指出耶穌基督是約翰等候的那位(七18-23)。在這背景下,我們明白耶穌基督為何教門徒說,

父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 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陷入試探。(和合本修訂版)

按以上理解,耶穌基督教門徒禱告不是一個技巧問題,也不是一個知識論問題,而是要回應門徒實存的狀況(即上主與禱告者的關係和蒙上主垂聽禱告)。那麼,當作為支持和平佔中的我向耶穌基督說,「求主教導我禱告」,耶穌基督會如何教我禱告?或許,我要先理解自己的狀況,以致才能聽進耶穌基督的說話。

有別於門徒,我不是因禱告達不成我的目的而需要尋求更有效禱告的方法。我也不是因就學、就業,甚至買樓等選擇而需要上主指引。我的請求是因支持和參與和平佔中帶來對存在的沉思,即一個在畏懼與戰慄下面對真我而來的催迫。畏懼與戰慄,因為我在保存真我與棄絕真我的張力中。以支持和參與和平佔中來保存真我還是刻意不理會這事來保存真我?以支持和平佔中棄絕假我還是利用佔中,以致成為假我?畏懼與戰慄,因為義務與目的的張力。以支持和平佔中推動更公平和公義的社會還是這令社會陷於更大的對立與破壞?同樣,以支持和平佔中推動的民主令社會得益還是令自己家人陷於不安?或許,有人認為畏懼與戰慄是不必要的,這只是個人製造出來。第一,和平佔中只是一個策略,一種手段。我們只需要輕鬆地看待和平佔中就可以,不要將參與與否放得如此絕對的地位。然而,問題不是我將和平佔中看得如此重要,而是中央政府比參與和平佔中看得還重要。第二,和平佔中只是一件政治事件,與人生終極沒有必然關係,反而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些理由倒是真的,但問題不是將當下看成終極,而是人對永恆的體驗是始於足下。始終足下給予永恆一個新的界定,即永恆不屬於時間,而是關乎價值。因此,作為始終足下的和平佔中不但塑造永恆,也成為永恆一個記號。

對某些人,參與和平佔中是很自然的事,沒有掙扎,也不存在戰慄之心。這可能因我見識太小,也可能因中產意識所致,以致將參與和平佔中變得太緊張了。無論如何,在心靈掙扎下,我向上主說,「求主教我禱告。」在聆聽耶穌的教導下,我說:

父啊,讓我知道我所堅持的,是你的國降臨,而不是朝夕的成功與否讓我相信你已將你的國降臨在地上,並在等候與參與時,讓我保持對父的盼望

父啊,在可能被檢控因而失去工作和收入或因參與和平佔中而找不到工作,導致影響家人生活和令他們擔心,求父堅固我對你的信心-賜給我和我家日用的飲食

父啊,在抗爭過程,我可能沉不住氣,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求父赦免與此同時,讓我有一顆清心,使我能不以敵人看對與我不同意見,甚至攻擊我的人

父啊,求你保守我免因權力和名聲的誘惑,失去謙卑和勇氣,也免因意氣和自義的誘惑,失去團結和包容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甚麼埋沒了我們的慈心? (路十 25-36)



昨日報紙有一個報導,三個大學生參加一個港家.講體驗」活動。這是一個歷時三天兩夜,體驗露宿者「瞓街」、「乞食」的真人騷。其中一個參加者說,

當日我連續去了十間食肆討食,遭其中九間拒絕;直至走近一間麵檔,低着頭問一名穿圍裙的女店員:「唔好意思,呢排返唔到屋企,有冇唔要嘅嘢可以畀我食?」
她聽了後安排我坐在貼近門口位置,問我想吃甚麼,我一再表示:「我冇錢,食咩都得。」她沒有說甚麼,只在單據寫上22元,然後把一碗雲吞湯麵放在我面前,之後再把22元現金放在碗旁,我當時意會到,她怕我吃完離開時會被人誤會吃霸王餐。
當我把麵吃完時,女店員走過來把50元塞進我手裏,並說:「有人幫你搞掂咗張單,你拎埋嗰22蚊快啲走啦!」我不肯收,但被她推出店外,我握着72元,滿臉通紅,不知道面子放在哪裏。

甚麼使這間食肆的老闆、伙計和客人願意為這男孩提供一碗麵和金錢?反過來說,又是甚麼理由使九間食肆拒絕提供任何幫助?這是今日路十25-36的主題。面對一個「被人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的人」,我們應要有甚麼回應?

在這故事中,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看見這人,但卻沒有停下,反繞路離去。相反,一個猶太人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卻動了慈心,幫助和照顧這個「被人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的人」。表面看來,他們的分別關乎個人修養,但當他們以祭司利未人和撒馬利亞人出現時,這已經不是個人修養了

祭司的慈心之被埋沒,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讀聖經,而是因為他們死讀聖經他們將一個很簡單的人性問題轉變為聖經問題,將慈心轉變為一個潔淨與不潔淨。按摩西律法,「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告訴亞倫子孫作祭司的說:祭司不可為民中的死人沾染自己。」(利二十一1)半死不等於死,但若死了的話,祭司就被沾染了。所以,為了自身的安全,他繞路走了

至於利未人的慈心之被埋沒,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讀聖經,而是因為他們將在聖殿事奉上主大於一切他們將聖殿與日常生活分割,將事奉上主與滿足人的需要對立這正是為何耶穌講這比喻之前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主;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在這比喻中,我們以為認識聖經和終身事奉上主的人是最有慈心,但事實不是,因為他們反被他們的宗教限制了,失去慈心。這為何有人說,「我們要先學做人,才做基督徒」事實上,以宗教名義進行對他者的殘暴都是那些宗教投入的人

反,在這故事中,慈心者竟是與猶太人對立的撤馬利亞人撤馬利亞人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以色列的後裔他們有自己的聖殿,有自己版本的摩西五經站在猶太人角度來說,撒馬利亞人的信仰是錯誤的然而,耶穌沒有進入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的爭論中,也沒有試圖要決定那一個傳統才是最真正的相反,耶穌以慈心,並由慈心而來的踐行作為得永生的基礎,而不是正確神學。耶穌對撤馬利亞人的欣賞挑戰猶太人對撒馬利亞人的偏見,並同時肯定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昔日是因潔淨與不潔淨、神聖與凡俗、宗教和種族等因素使人埋沒他們對那「被人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的人」的慈心那麼,今日有甚麼因素埋沒我們對他者的慈心?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上主的平安已臨到 (路十1-12)

這段聖經特別強調傳講上主國的迫切性。例如,門徒沒有時間準備錢袋,口袋,也沒有時間與人打招呼.(節4)此外,這段聖經很關注奉差遣者宣講上主國時應有的態度.至於上主國的內容,我們可以從耶穌吩咐奉差遣者不要帶條件接受接待者提供的食物反映出來(8人若接待你們,給你們擺上甚麼,你們就吃甚麼)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禮貌,但耶穌的吩咐是以此來打破猶太人潔淨與不潔淨之二元思維(另一例子就是使徒行傳十),從而表達出上主國是包容的沒有體驗上主國是包容下,食的問題只成為禮貌款式和烹調等課題今日,我特別分享上主國其中一組做法,即平安與審判

按聖經描述,那裏若有當得平安的人(當得平安的人:原文是平安之子),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不然,就歸與你們了(節6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就到街上去,說:『就是你們城裏的塵土黏在我們的腳上,我們也當著你們擦去。雖然如此,你們該知道 神的國臨近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節10-12)問題一:為何不接待門徒者就要受這種懲罰?問題二:又縱使要受懲罰,對不接待門徒的態度是否過火了?

為願意接待者獻上祝福是當然的,但要審判不願意接待者就有點不合人情了,因為接待與不接待是個人的自由,不應受到威嚇。尤其在香港居住環境如此細小下,我相信我們很多人的結果都會比所多瑪更糟。要解答這困難,我們先要理解所多瑪犯了甚麼罪。今日有些人將所多瑪與同性戀等同,但這是錯誤閱讀,因為聖經從沒有指出所多瑪所犯的罪是同性戀。反而結十六49說,「看哪,你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她和她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又按著路十的背景,所多瑪的罪是不接待客旅,而接待客旅是當時社會一個很重要的價值。事實上,在沒有口糧下,耶穌走遍各地傳道之可以發生,因為對陌生人接待是當時社會的價值。相對於今日,耶穌的傳道方式可能是不可能。這與相信上主大能無關,而是昔日社會價值不是今日的社會價值。

相反,不接待者之所以受審判,不只因為他們違反當時社會價值,更因為他們對上主國沒有悔改。按對所多瑪的審判,不接待者就是那些比所多瑪更心驕氣傲,更糧食飽足,更大享安逸,並更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換句話說,那些獲平安的接待者不只是因為他們向宣道者提供飲食,更是因為他們願意踐行上主的公義與憐憫。所以,不接待者所受的懲罰不是不公義,反而他們沒有珍惜悔改機會,最後,他們就要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受自己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疏理,我有以下反思:

第一,上主國的福音肯定臨到陳振聰先生身上。然而,重點不只是他離開風水而相信上主,更是他從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悔改。上主國的福音之被人取笑,不是因為上主竟對一個背叛妻子的人之接待,而是因為傳講者將上主國福音只有心靈慰藉的意思。

第二,上主國的福音不只是對那些未信者來說,更是對宣講者。意即,一個沒有得到和經歷到上主平安的人只會傳遞一個憎恨的福音。我們需要先悔改,打破食物潔淨與不潔淨的二元論、打破仇人與朋友二元,一起崇拜和一起食飯。若沒有這樣悔改,宣講者反成為不接待者,而最終被審判的是他自己。

第三,上主國的福音是對一個不接待有需要者的社會發出審判。首先,我們要分辨向錢看的接待和對有需要者的接待。向錢看的接待在教育、醫院、房屋、零售和飲食等已反映出來。第二,我們將旅遊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等同接待,而忽略了接待(hospitality)與醫院(hospital更有關係。因此,上主國的福音要求我們接待城中的少數族裔、貧窮者、四月時的貨櫃碼頭工人,並批判社會的不公義。

耶穌差遣七十個門徒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坦白說,我們可能不是其中一個.雖是如此,但那差遣者已在我們前面,並說,願你們平安.我們要自問,我們是當得平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