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買前座,坐後座
近年來,每到外地參加會議時,我總會找個機會到當地的音樂廳或劇院看一場表演。我對表演藝術沒有深究認識,但這絕對是在異地,晚上的最佳娛樂。
這次停留北京,我也順道往首都劇場看一套波蘭的話劇,名為來洛尼亞王國。開場前五分鐘鐘聲響起,宣告規則,而有趣的現象就在此刻發生。當鐘聲響起,大部份觀眾都起來,不是準備唱國歌,而是「走位」,即找一個更好的位置坐,尤其是那些買廉價票的觀眾(包括我)。這可能跟觀眾人數不多有關,以致觀眾走位時的場景都算壯觀。這情況讓我想起年少時在電影院的情況。那時的戲票分為前座、中座、頭座、後座、特等和超等(例如,昔日位於新浦崗麗宮戲院就有頭座)。當時的電影院比現時的電影院大,樓底很高,分開兩層(上層為特等與超等)。因要符合特等與超等觀眾需要,螢幕離地特別高,坐前座的人差不多要躺卧才可以看到螢幕,但不要忘記,這是座位,不是大床。前座的票比較便宜,但兩小時仰著頭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雖是如此,我還是買前座票,因為我有一個期待或計劃-待開場後,我就靜悄悄地跑到中座或後座去。這是當時很多人的做法。有別於今次的北京經驗,我那時的走位總帶點緊張,因為遇上有些很認真的查票員時,我會被遣返回原位。所以,一齣戲,我可能要走位2-3次,避開查票員。走位原則是不可選一些較偏的位置,因為這很容易被認出來。走位時更要大夥兒做,以致查票員無法跟蹤。當然,借廁所一遁又是方法之一。這是年少時看電影的趣味,但現在已沒有了,因為電影院已統一票價。此外,仍有分不同票價的音樂廳也沒有走位情況,因為文明已被視為不挪便宜。但我認為這與文明沒有必然關係,反而昔日需要用腦鑽出生活種種可能,但今日的生活已在鐵籠之下變得官僚和規範,甚至小食要食甚麼都受規管。
已習慣了秩序的我,禮貌地向查票員查問,「我可以轉換位置嗎?」從沒有考慮有人向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她呆了,但她最後卻指向四處的空位。根據我以往的經驗,不要找最好的位置,因為這位置可能已經有人買了。所以,我選了較偏的位置。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些人選擇最好位置者需要再走位。年少時的智慧竟然在這刻用得著。在不明白波蘭語之餘,我回味昔日在電影院的樂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